这种模式使编剧能在剧集播出过程中参考网络留言、媒体评论等观众反应,动态修改剧本,甚至改变角色戏份或结局走向,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与互动性。
既然有这么多好处,又可以节约成本,收视率不好还可以立马完结,节省后续的开支,减少沉默成本。
把剩下的钱,拿去投资下一部,还拥有无限可能的剧。
好处那么多。
那,种花娱乐圈还是没法推广‘边拍边播’的模式。
就说明,这里面遇到都阻碍,一定比得到刀叉好处多。
首当其冲的就是演员,和编剧的地位不同。
寒剧的编剧地位较高,他们可以根据观众的反馈,和市场反应来调整剧本。
例如,如果观众对某个角色或剧情有特殊喜好,编剧可能会根据这些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
光是这一点,在种花娱乐圈就很难实现。
种花编剧的地位真的很低。
他们的剧本要怎么写,更本不由他们自己决定。
而且很多剧组,从开拍到结束,挂名的那个知名大编剧,也就出现了一两次。
都是他手下的小写手,在和剧组对接,为什么不让编剧亲自来,有知名大编剧正忙着混酒局。
给自己找下一个活,忙着‘拉皮条’的原因。
也有,这个剧本就是他手下的小写手,写的。
他更本不了解的原因。
亦或者这个剧本,从最初的编剧接手,到最后出成果,中间不知道换了多少个编剧。
这也是为什么内娱很多垃圾剧,被吐槽逻辑狗屁不通,人设前后不一。
角色自己在和自己左右脑互博,前面和后面完全不一样的原因。
不同的人写的当然不一样了。
在这种大前提下,种花娱乐圈演员的地位还尤其的高。
我进组的时候签的是男二,原定剧本,我能活到最后,你现在说观众不喜欢我这个角色,就要把我这个角色砍了,那对方怎么肯干。
砍戏不行,加戏也不太行。
像是很多演员,就算不是苏彦这种大火的流量,行程也被公司排的很紧。
你说这边要加戏,那势必要增加拍摄时间,那后面的行程怎么办,另一个剧组已经在等着了。
边拍边播的方式,是方便资方观察观众的反应,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剧本,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可是那也要编剧,有足够强大的心脏和能力。
编剧需要谦虚,在不觉得自己的剧本 就是唯一正确答案的情况下,虚心听取观众的意见。
且还有实力在调整剧本的同时,不让故事,人物的行为逻辑崩坏。
这其中花费的精力和心思,是很多编剧都不愿意去承担的。
有些编剧愿意承担,能力又不到位,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后期的制作效率和播出平台。
剧组这边是拍出来了,后期不给力,也出不了成片啊!
成片出了,还要看有没有平台在没有看到全剧的情况下愿意买你的剧。
就算有,平台也会觉得,你都没有完整的剧,他们没法判断剧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