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院长刘伟(化名)穿着灰色衬衫,捧着平板电脑(2009年主流型号,屏幕尺寸7英寸,支持触控操作);还有3名资深研究员:萃取技术专家黄凯(化名)、提纯技术专家吴芳(化名)、永磁材料专家郑亮(化名),每个人面前都放着厚厚的技术资料。
“张院长,各位专家,早上好!”周明快步走上前,与张远握手,“昨晚我们又对技术参数做了最后一次复核,所有数据都没问题,今天咱们就能顺利签约。”
张远笑着回应:“周总监做事就是严谨,我们昨晚也开会确认了合作细节,研究院全体班子都支持这次合作,只要技术参数和协议条款没问题,今天就能敲定。”
双方落座后,技术讨论正式开始。
周明打开《稀有矿产提炼技术报告》第23页,指着上面的“低温萃取-精密提纯”技术流程图:“张院长,经过近6个月的反复实验(累计完成127次小试、15次中试),咱们这套技术已经实现三大突破:第一,纯度提升——能将稀有矿产中的钕、铽、镝等元素纯度稳定在99.99%,比传统火法冶炼技术(纯度99.45%)提高0.54个百分点,完全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永磁体的高端需求;第二,能耗降低——每提炼1吨高纯度稀有矿产,能耗从传统技术的820千瓦时降至656千瓦时,降低20%,按项目满产后年产能5000吨计算,每年能节省82万度电,按渤海新区工业电价0.6元人民币/千瓦时计算,年节省电费49.2万港元;第三,环保升级——废水排放量比传统技术减少30%,处理后的废水COD(化学需氧量)值稳定在28g/L以下,氨氮含量8g/L以下,远低于龙国《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11,注:此处按2009年行业预期标准设定)中一级排放标准(COD≤50g/L、氨氮≤15g/L),废气经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处理后,颗粒物排放浓度≤10g/3,二氧化硫排放浓度≤35g/3,全部达标。”
张远凑近屏幕,手指点在流程图的“萃取阶段”:“萃取剂的选择是关键,你们测试了多少种?最终选定的萃取剂稳定性如何?毕竟不同批次的稀有矿产原料成分有差异(比如稀土总量波动±5%、杂质含量波动±0.3%),要是萃取剂选择性差,会影响产品纯度。”
周明立刻让李岩拿出《萃取剂对比试验报告》(共42页,包含12种萃取剂的测试数据):“我们测试了12种萃取剂,包括进口的P507、ex 272和国产的P204、N1923等,通过对比萃取效率、选择性、成本、稳定性4个指标,最终选定‘P204-煤油体系’萃取剂——这种萃取剂对钕、铽等目标元素选择性高(分配系数≥8.5),在原料成分波动±5%的情况下,萃取效率仍能保持98.2%以上,且成本仅为进口P507的70%(国产P204单价1.2万港元/吨,进口P507单价1.7万港元/吨)。我们已经与沪市的萃取剂生产厂家(沪市有机化工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每月供应50吨,供货周期3年,价格锁定在1.2万港元/吨,比市场浮动价低5%-8%,确保原料稳定。”
永磁材料专家郑亮这时提问:“咱们合作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开发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目前晶界扩散处理技术还存在哪些难点?计划怎么攻克?资金和时间节点有没有明确?”
王涛接过话题,打开《高性能永磁体研发计划》:“晶界扩散处理目前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扩散温度控制(传统工艺温度波动±15℃,导致磁性能差异大),二是涂层材料选择(进口 dysprosiu oxide 成本高,国产材料纯度不足)。
我们计划分三个阶段攻克,总研发资金2400万港元:第一阶段(2009年7月-9月),投入800万港元,测试800℃、850℃、900℃、950℃四个温度区间(每个区间做20次实验),通过红外测温仪(精度±1℃)实时监控温度,确定最佳扩散温度(目标是将温度波动控制在±3℃内);第二阶段(2009年10月-12月),投入600万港元,对比3种涂层材料(进口 dysprosiu oxide、国产 dysprosiu oxide 提纯版、terbiu oxide 混合材料)的扩散效果和成本,目标是找到性价比最高的材料(成本比纯进口低40%以上);第三阶段(2010年1月-3月),投入1000万港元,完成工艺优化并进行中试(中试产量100吨),确保永磁体的最大磁能积(BH)ax≥45MGOe,矫顽力HcJ≥15kOe,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团队由研究院的8名专家(含张院长和3名资深研究员)和飞天的12名工程师组成,每周召开1次视频会议(使用Skype软件,符合2009年沟通方式),每月提交1份研发进展报告,确保按时完成目标。”
刘伟这时翻到《技术合作协议》的“知识产权”章节:
“协议里提到研究院以15项核心技术入股,持有30%股权,这些技术的专利状态如何?后续研发的新技术,知识产权归属怎么划分?这关系到双方的长期利益,必须明确。”
周明让刘敏调出《专利清单及归属协议》:
“研究院已经将15项核心技术(包括‘低温萃取工艺’‘精密提纯装置’‘晶界扩散处理方法’等)申请了龙国发明专利,目前已有12项获得授权(专利号可查),3项进入实质审查阶段,这些专利将无偿授权给飞天稀有矿产科技有限公司使用,授权期限与合作期限一致(10年),到期后可优先续约。后续联合研发的新技术,知识产权归双方共有,飞天享有独家使用权,研究院享有署名权和成果推广权,若技术转化为产品产生收益,研究院可获得10%的收益分成(按年度结算)。”
张远补充道:
“我们还与龙国科技部的‘稀有矿产材料重点实验室’沟通好了,后续联合研发项目可优先申请国家研发补贴,2010年计划申报‘龙国稀有矿产高端材料产业化项目’,若获批可获得5000万港元补贴,这笔补贴将用于扩大研发团队(计划新增20名研发人员)和升级实验设备(采购1台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单价1200万港元,用于材料微观结构分析)。”
环保工程师陈丽这时展示《环保方案落实计划》:
“为确保项目符合渤海新区环保要求,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环保措施:第一,废水处理——建设1座日处理能力500吨的废水处理站,采用‘调节池+中和反应池+沉淀池+活性炭吸附+反渗透’工艺,处理后的废水70%循环用于车间清洗和绿化灌溉,30%达标排放(接入市政污水管网),配套建设1000立方米的应急事故池,防止废水泄漏;第二,废气处理——在提炼炉和烘干设备顶部安装集气罩(集气效率≥95%),废气经‘旋风除尘+布袋除尘+活性炭吸附’处理后,通过30米高的排气筒排放(排气筒出口直径1.2米),配套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数据实时上传至渤海新区环保局;第三,固废处理——产生的废渣(主要是浸出渣)交由有资质的危废处理公司(龙国危废处理有限公司)处置,每年处置量约200吨,处置费用200港元/吨,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由当地环卫部门每日清运,确保固废100%合规处置。”
渤海新区环保局的驻场代表(受邀参会)查看方案后,当场表示:“这套环保方案符合新区要求,后续我们会每月进行1次现场检查,每季度出具1次环保评估报告,确保项目运营期间环保达标。”
上午11点30分,所有技术细节和协议条款全部确认,双方开始准备签约仪式。
会议区外的临时广场上,工作人员已经搭建好签约台:台长8米、宽3米,台面铺着红色绸缎,两侧摆放着金色花篮(花篮里插着红玫瑰、白百合和向日葵,共8个花篮,每个花篮高1.8米),签约台后方悬挂着长10米、高3米的横幅,上面印着“飞天集团-龙国稀有矿产研究院 稀有矿产技术合作签约仪式”的白色大字,横幅两侧各有1面龙国旗(尺寸2.4米×1.6米),签约台前方铺设20米长的红色地毯(宽3米),地毯两侧摆放着20盆绿色植物(主要是万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