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
全体学员在李建国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学校的校史馆。
其中一个展厅,便是“联合作战历史展”。
展厅中央,一个巨大的诺曼底登陆沙盘模型和详尽的战役地图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灯光聚焦下,那片着名的滩头仿佛依旧弥漫着战火的硝烟。
李建国老师指着墙上一张巨大的诺曼底登陆作战态势地图,神情严肃地开口问道: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登陆战役,也是联合作战的经典范例。”
“大家仔细看这张图,结合你们所学的知识,谁能说一说。”
“在这场战役中,盟军在联合作战方面,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创新之处?”
话音刚落,人群中立刻有人举起了手。
“报告老师!”钱东阳扶了扶眼镜,自信地说道,
“我认为,最显着的创新之一,就是海军舰炮火力、空军战略轰炸与登陆部队行动的深度协同。”
“战役发起前,盟军就对德军的大西洋壁垒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航空轰炸和海军炮击。”
“极大地削弱了德军的防御能力,为空中和海上输送以及后续登陆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建国老师赞许地点点头,目光扫过其他学员:
“还有没有同学有补充?”
“报告老师!”
“秦晓同学请讲。”
秦晓推了推眼镜,声音清晰地说道:
“我认为,空降兵与登陆部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精密配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
“比如凌晨大规模空降作战,为后续滩头登陆部队侧翼提供了掩护,并切断了德军的增援路线。”
“这种大规模、高风险的空地一体协同,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
“嗯,秦晓同学说的也很有道理。”
李建国老师再次点头,对学员们的积极思考表示满意。
“还有吗?”他期待地看着大家。
这个时候,苏铭清了清嗓子。
“报告老师,苏铭有几点浅见。”
李建国眼睛一亮,看向苏铭:
“哦?你说说看。”
苏铭不紧不慢地开口,声音不大,但足以让周围的同学都听清楚:
“我认为,除了刚才钱东阳和秦晓同学提到的火力协同、空地协同之外。”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中,至少还有三处军种协同方面的重大创新,堪称教科书级别。”
这话一出,周围的同学都齐刷刷地看向苏铭,连钱东阳和秦晓也不例外。
李建国老师更是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哪三处?详细说说。”
苏铭伸出手指,开始了他的“表演”:
“第一,建立了跨军种、跨国别的高度统一的指挥机构——
‘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简称SHAEF。艾森豪威尔担任最高司令,统一指挥调度海陆空三军及各参战国部队。”
“这种统一指挥体制,是确保如此大规模联合作战能够高效运转的组织保障。”
“以前的战争,各军种各唱各的调,哪有这么玩的?”
“第二,战略层面的欺骗行动。”
“特别是‘坚韧行动’,运用了大量的‘欺骗性电子战’手段。”
“比如伪造无线电通讯,模拟大部队集结。”
“甚至释放了大量的金属箔条干扰德军雷达,成功误导德军统帅部,使其误判盟军的主攻方向在加莱地区。”
“这可不是简单的放几个假人,这是系统性的信息战雏形啊!”
苏铭顿了顿,看了一眼展柜里静静躺着的一个仿制的德军恩尼格玛密码机模型,嘴角微微上扬。
“第三,也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点。”
“就是为了保障多军种协同作战中情报传递的效率和安全,盟军专门开发和使用了军种协同通讯密码和规范。”
“这意味着,海军的弟兄能看懂空军老铁发来的‘黑话’,陆军的莽汉也能明白海军的‘鸟语’。”
“大家信息共享,才能步调一致。”
“不然鸡同鸭讲,协同个锤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