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权衡利弊后,汪广阳向朱元璋解释:“臣年迈体衰,不堪重用,近来一直养病,未多过问朝局。但想胡相乃陛下近臣,应不负陛下厚望。”
朱元璋闻此,心中不悦。
他盯着汪广阳,后者吓得低头,袍下双腿颤抖。
汪广阳犹豫是否再言,却已开口:“你病了?那胡惟庸可曾派人探病?”
此言突兀,令汪广阳更摸不清朱元璋的心思。
他胆怯地望向毛骧,欲求提示,而毛骧却低头不语,不予理会。
汪广阳无奈,只能坦言:“臣与胡相并无交情,他怎会遣人来为臣治病。”
朱元璋冷哼一声,愈发确信刘伯温之死与胡惟庸有关。他冷冷问道:“他与你无交情,那与青田先生便有了?”
这话让汪广阳更加困惑。他正欲开口,朱元璋已厉声质问:“刘伯温之事,你究竟知不知情?”
此言如晴天霹雳,令汪广阳瞬间愣住,张口结舌,最终只能叩头以示恐惧与无辜。
朱元璋见状,怒火更盛。他断定汪广阳虽非胡惟庸党羽,却也必有关联。若非汪广阳纵容,局势何以至此?
想到刘伯温之死与当前朝局,朱元璋怒不可遏,几乎要亲手处置汪广阳与胡惟庸。他紧握双拳,凝视汪广阳许久,终于开口:“不论你是真不知还是装傻,机会已给过你!君臣之情,你不懂珍惜,休怪朕无情!”
言罢,他一挥手,卫士即刻上前将汪广阳制服。
汪广阳本就心中茫然,此刻被扯住,吓得双腿发软。他高声呼冤:“陛下,臣究竟何罪之有?”
朱元璋本未留意,但闻此问,怒意更浓。他怒指汪广阳:“你还有脸问朕!”
汪广阳欲辩,却听朱元璋已下旨:“汪广阳,辜负朕恩,结交私党,欺君罔上。念其旧功,褫夺官职、爵位,流放边疆!”
旨意既下,即刻有人抄写完毕。
毛骧心中忐忑,生怕自己被牵连。正当他暗自嘀咕时,汪广阳已被拖走。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神情显得几分落寞。
“怎会至此?本欲效仿唐太宗、宋太祖,保他们富贵无忧,为何他们仍不满足?”
朱元璋的低语,让毛骧心生警觉。
他深知,此番恐非胡惟庸一人遭殃,众多功臣及其亲族亦将面临厄运。
毛骧自军中一步步崛起,后伴朱元璋左右,成为亲军,方有今日。
故军中将领与诸多朝臣,他皆熟识。想到即将发生的一切,他不禁心生感慨,却不敢有丝毫表露。
正当他暗自思量,朱元璋已再次开口:
“不行,仅流放太过便宜了他!”
“况且,他尚在人世,不知后续还会掀起何种 ** !”
两句话间,汪广阳的生死已定。
毛骧心中一紧,静待朱元璋下令。
果然,朱元璋随即吩咐:
“毛骧,你亲自去追汪广阳,念在君臣一场,就用一杯酒做个了断吧!”
言下之意,是要取汪广阳性命。
朱元璋既已开口,毛骧不敢回绝,连忙应承,匆匆离去。
大殿之内,太监们跪伏一地,大气不敢喘。
朱元璋双目紧闭,神情落寞,仿佛一瞬间成了孤家寡人。
沉默片刻,他问太监:“太子走了多久?何时能归?”
太监如实禀报。
朱元璋点头:“他不在也好,免得心生怜悯。”
言罢,他吩咐太监:“传讯太子,言其近日辛劳,不必急于归途,在外歇息几日亦无妨。”
太监应命,匆匆离去传讯。
随着口谕传出,大明首场政治风暴悄然酝酿。
龙椅上的朱元璋,神情骇人,心中如雷鸣电闪。
偌大宫殿,无人敢言,无人敢动,生怕触动朱元璋的怒火。
不知过了多久,朱元璋终发出一声长叹,仿佛将所有不甘尽皆释放。
第386章 胡惟庸要完了
片刻之后,朱元璋平复了心情。
他轻揉着微痛的太阳穴,忽地心生一念。
随即,他迅速起草了一道新的旨意,细数汪广阳昔日包庇朱文正,以及在中书省纵容杨宪作恶之事。
朱元璋称,汪广阳位居高位,却不懂忠君爱国,反而暗中结党营私,重私利而轻国家大义,因此赐其死罪。
此番解释,既能服众,又能警示其他朝臣,让他们明白谁才是大明朝真正的主宰。
此旨意一出,朝堂内外皆为之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