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在刘磊的视线当中,系统光幕上正清晰显示着他刚刚用能力探查术所鉴定出的结果。
【罗俊,男,28岁】
【面试岗位:营销专员】
【能力值:7】
【岗位匹配度82%】
【综合评价:该人员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学习能力很强,抗压能力高。预计完成录用后忠诚度高,可作为公司中流砥柱。】
刘磊在心中暗暗点头,这面试到第二位,总算是出现了一名可堪一用的人才。
随后,他侧过头看了看身旁二位女生的状态。
此时的沈楚潇和宋梓萌,正一边听着罗俊流利地做着自我介绍,一边将目光放在对方的简历上。
与那些其他公司的hr不同,沈楚潇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并没有因为罗俊学历低而对其低看一眼。
相反,在看到罗俊简历上写着的丰富项目经验后,沈楚潇还特意将他的简历挑了出来,放在重点观察的组别里。
她的招聘策略是,逐一鉴别,争取捡漏。
这样的策略和那些大公司大网捕鱼,分批筛选的策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策,是因为作为一名资深的人事专员,沈楚潇很清楚那些大公司和石木新生这种小微企业之间的差别。
像那种名声在外的大公司,每天都会收到海量的简历投递。
为了快速从这海量简历中筛选出优质人才,他们会采用设置门槛的方法来先淘汰一部分人。
毕竟从概率学的角度讲,学习成绩好,学历更高的应聘者,普遍上要比学历低的应聘者学习能力强,基础素质也要高一些。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些人群中,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招募到更多符合公司要求的员工。
但作为一家初创的小公司,就绝对不能采取这样的筛选措施。
其原因有二。
首先,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名声不显,社会影响力不高。
本来能吸纳的求职者就很少,完全可以做到一一面试,没必要特意通过筛选来提升工作效率。
其次,按照正常人的逻辑,学历高、背景好的应聘者,他们的求职意向大多都集中于声名鹊起的大公司。
大公司的平台更好,工作稳定性强,说出去也体面光鲜。
在工作几年后,还可以给简历镀金,借着这份工作经验跳到更高的平台上去。
而初创公司五年存活率极低,来到这种公司求职,说不定干着干着,就会遇到失业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留给初创公司的人力池,基本都是大公司筛选剩下的人员,本来素质和基础条件就良莠不齐。
如果在此基础上,再一刀切地筛选,那很有可能会直接错过本来就所剩不多的人才。
因此,只有靠hr和公司负责人仔细挑选,才有可能在灰烬中发现真金,找到公司所真正需要的优秀员工。
而这,也就是沈楚潇的招聘策略。
“罗先生,你的简历上说你曾经负责过多款公司内产品的营销推广项目,那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
“如果让你亲自操刀负责一款新产品从0到1的推广策略,你会如何操作?”
这边罗俊刚刚自我介绍完毕,宋梓萌便向对方提出了一个业务上的问题。
罗俊微微思索几秒,随后沉着地开口回答道。
“我会分四步推进:首先通过用户调研和竞品分析明确市场定位;”
“其次制定分阶段目标,初期通过KOL合作和限时体验活动快速触达核心用户;”
“再根据数据反馈优化投放策略,如调整广告素材或渠道权重;”
“最后沉淀用户行为数据,为长期运营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