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午后,李秀兰忽然指着林小溪腰间的木雕灶台:\"这是王大牛刻的吧?他小时候总跟着你,我还笑他是'跟屁虫'。\"林小溪想起王大牛耳尖发红的模样,笑着点头。李秀兰的语气忽然柔和:\"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你一个姑娘家,为什么非要守着灶台?\"
\"因为做菜能让我开心,\"林小溪将刚烤好的栗子糕递给她,\"就像你看到自己的绣品被人喜欢时一样。\"李秀兰咬了口栗子糕,忽然眼眶发热——这种被理解的感觉,竟比卖出高价绣品还要温暖。
庙会当天,\"美食绣品展\"前围满了人。李秀兰的绣品被做成屏风,林小溪的点心摆成花阵,每块糕点旁都配有小巧的绣品书签。王媒婆穿梭其间,大声吆喝:\"吃一口林姑娘的点心,看一眼李姑娘的绣品,福气财运双丰收!\"赵秀才则在一旁题诗,墨香与糕点香交织在一起。
\"这是用绣线编的点心盒?\"县太爷夫人拿起一个绣着寿桃的盒子,\"既美观又实用,真是妙极!\"李秀兰望着她赞赏的目光,忽然明白林小溪说的\"分享光芒\"是什么意思。她转头看向正在为客人介绍点心的林小溪,发现对方也在看她,两人相视而笑,眼中再无敌意。
夜深收摊时,李秀兰主动帮林小溪清洗案板。月光下,她忽然轻声说:\"其实我娘临终前说,绣品是死的,人心是活的。今天我才明白,原来做菜和刺绣一样,都是用心得来的。\"林小溪擦了擦手,从兜里掏出个绣着灶台的帕子:\"这是我跟苏小小学的,针脚太乱,你别嫌弃。\"
李秀兰接过帕子,看着歪歪扭扭的灶台图案,忽然笑出声:\"明天来绣坊吧,我教你绣牡丹,比灶台简单些。\"林小溪正要反驳,却看见她眼中的笑意,便笑着点头。远处,王大牛的猎笛声传来,惊起一群萤火虫,像极了她们此刻眼中的星光。
这场意外的合作,让两个曾经的对手看到了彼此的光芒。李秀兰学会了用美食表达心意,林小溪则懂得了刺绣中的美学。她们不再是单独的竞争者,而是彼此的点亮者——就像灶台与绣绷,一个温暖肠胃,一个愉悦心灵,共同编织着属于她们的故事。
而故事的下一章,正像庙会未尽的灯火,在夜色中闪烁着期待——那是关于友谊、成长,以及更多可能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