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的风裹挟着蒲公英,掠过忆仙居慈善基金会的落地玻璃窗。林小溪站在捐赠仪式的台前,身后的屏幕上播放着山区儿童捧着热饭的画面。她身着素色旗袍,胸前别着一枚山胡椒叶形状的胸针——那是李秀兰用慈善拍卖所得的善款定制的,每卖出一枚,就会为山区孩子提供一周的午餐。
\"谢谢大家与我们一起,让灶台的温暖传递到更远的地方。\"林小溪的声音透过话筒响起,台下掌声雷动。苏小小坐在第一排,手里攥着刚设计的\"公益餐盒\"模型,盒盖上的刺绣图案是青牛村的灶台与松针,她说这是\"把乡愁装进饭盒\"。
李秀兰作为嘉宾代表上台,展示她最新的刺绣作品《灶台春秋》。这幅耗时半年的作品描绘了不同朝代的烹饪场景,最终以八百万高价拍出。\"曾经我以为针尖只能绣出花鸟,\"她的目光掠过林小溪,\"后来才知道,还能绣出人间烟火,绣出孩子们的笑脸。\"
王媒婆拄着拐杖走上台,身后跟着几个穿着围裙的乡村妇女。\"这是咱们村的巧妇团,\"她笑着介绍,\"现在个个都是星级厨师,能做出二十种山野菜花样。\"台下爆发出惊叹,林小溪想起这些妇女曾是王媒婆的\"八卦团\",如今却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心中满是感慨。
刘铁柱的生态农场展区围满了人,他正在演示如何用传统方法腌制野味。\"这些坛子都是陈老伯留下的手艺,\"他拍了拍古朴的陶坛,\"现在我们用环保材料包装,收益的30%都会捐给山区孩子。\"春桃在一旁补充:\"我们还教山里孩子认食材,让他们知道每口饭都来之不易。\"
赵秀才带着学生们展示古籍中的公益食谱,《救荒本草》里的野菜做法被制成互动课件。\"知识不该束之高阁,\"他推了推眼镜,\"就像林姑娘说的,灶台是最好的课堂。\"学生们捧着自己制作的简易灶台模型,眼中闪烁着对传统美食的好奇。
捐赠仪式的高潮是\"千人灶台\"活动。全球各地的忆仙居分店同步摆出露天灶台,顾客可以亲手制作传统面食,所得收入全部汇入基金会。林小溪在主会场指导孩子们包饺子,念溪和念牛穿梭其中,教大家用松针汁染绿面皮,用野莓汁染红馅料。
\"林阿姨,这个饺子像春天的颜色!\"一个山区女孩举着彩色饺子,脸上沾着面粉。林小溪帮她擦去脸颊的面粉,忽然想起自己初到古代时,苏小小帮她洗去脸上污垢的场景。\"对,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她轻声说,\"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温暖。\"
夜幕降临时,基金会收到了一笔匿名巨额捐款,附带的纸条上写着:\"感谢当年的一碗热汤。\"林小溪看着字迹,心中浮现出神秘老者的身影——那个曾在梦境中指引她的人,似乎从未真正离开,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份温暖。
在青牛村的旧址,一座\"溪林山居\"公益厨房正式落成。苏小小设计的厨房外墙上,镶嵌着村民们捐赠的老灶台砖,每块砖上都刻着捐赠者的名字。王媒婆摸着一块刻有\"陈\"字的砖,哽咽着说:\"陈老哥要是看到,得多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