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后的监测数据令整个联盟振奋:苔藓的覆盖面积稳定在 2300 平方米,扩张速度降至每天 1.7% 的健康水平;拟态植物的存活率从 63% 回升至 91%,紫色叶片在绿色苔藓间形成错落有致的生态拼图。更惊人的是土壤改良效果 —— 安全岛范围内的重金属含量下降 74%,有机碳含量提升至可耕种标准,甚至检测到自发形成的微型水循环系统。周星辰在生态日志中写道:“当苔藓学会节制,拟态植物学会协作,火星土壤便会回馈生命的可能。”
林小宇的团队发现了更奇妙的现象:月兔粪便中的放线菌在火星土壤中发生适应性突变,不仅能调节植物生长,还能将苔藓吸附的放射性颗粒转化为自身的能量来源,形成 “苔藓 - 微生物 - 拟态植物” 的三级净化链。年轻科研者将这种新型共生关系命名为 “地火生态三位一体”,其能量流动效率比单一植物净化系统提升 58%。全息报告的动态模型中,三种生物的活动轨迹恰好构成 749 局的双生盾图腾,仿佛宇宙法则的隐秘呼应。
国际联盟的验收团队抵达时,正赶上生态安全岛的首次 “收获”。周星辰用特制工具采集苔藓样本,这些饱含放射性胶体的生物质将被送入密闭降解炉,转化为无害的硅酸盐粉末;林小宇则收获拟态植物的种子,第三代种子的外壳已形成天然的抗辐射层,能在火星环境中自然萌发。验收组组长、尼日利亚科学家阿德巴约抓起一把改良后的土壤,在指间搓捻后惊叹:“十年前我们只能在月球看到零星的绿色,现在火星有了会呼吸的土壤 —— 这才是真正的星际拓荒。”
王强通过量子通讯送来新的基因优化方案,基于火星苔藓的生长数据,地球实验室已培育出第五代品种,增加了 “密度感知基因”,能根据种群数量自动调节生长速度。“就像祖父说的,最好的控制器是生命自身的智慧。” 他转动腕表,表盘内侧的 “共享” 二字与火星生态数据同步闪烁,“这些苔藓不仅是净化者,更是地球与火星的基因信使,带着两个星球的生命密码在宇宙中旅行。”
陆玄的玉琮模型在庆功仪式上投射出跨越地月火的生态网络,月球苔藓监测网、火星生态安全岛、地球平衡草保护区在星图上形成绿色三角。神经科学家调出林念默的符号学手稿,其中预言的 “跨星球生态符文” 正通过苔藓基因的表达逐步显现:“生命的本质不是征服陌生环境,而是带着故乡的记忆,在新土地上创造平衡的可能。” 全息影像中,周星辰和林小宇的身影与他们父辈的影像重叠,两代科研者的笑容在绿色光晕中交融。
当火星的夜幕降临时,生态站的照明系统勾勒出安全岛的轮廓,绿色的苔藓与紫色的拟态植物在灯光下形成流动的星河。周星辰将苔藓样本封存进返回舱,容器表面刻着三行小字:“来自地球的馈赠,经月球的淬炼,在火星扎根生长。” 林小宇则放飞了携带种子的微型无人机,这些搭载着共生微生物的种子将在乌托邦平原播撒新的希望,每粒种子都带着玉琮形的定位芯片,记录着它们的生长轨迹。
指挥中心的屏幕上,749 平衡协议的 “物种平衡机制” 模块被标注为 “星际生态典范”。新增的条款详细记录了苔藓基因的改造历程:从地球普通苔藓提取基础基因,导入月球抗辐射片段,最终在火星环境中完成适应性进化,每个阶段都标注着 “生态阈值” 和 “伦理边界”。王强在协议末尾补充道:“基因的星际旅行,本质是平衡理念的星际传播 —— 不是将地球生态复制到宇宙,而是让平衡的智慧在每个星球开花结果。”
周星辰站在穹顶下仰望火星的夜空,地球和月球的微光在天际连成细线。通讯器里传来父亲周启铭的全息留言,那是十年前她出发前的叮嘱:“苔藓没有根系,却能在最贫瘠的地方生长,因为它们懂得与环境共生。” 少女低头看向脚下蔓延的绿色,这些从地球出发、经月球培育、最终在火星扎根的生命,正用最卑微的姿态书写着宇宙的生存法则 —— 不是强者生存,而是平衡者延续。
林小宇的便携式检测仪突然发出提示音,最新数据显示生态安全岛的微生物群落中,出现了一种能自然降解火星高氯酸盐的新菌种。年轻科研者的欢呼在培育舱回荡,他知道这意味着生态系统已开始自发完善。全息投影中,这种新微生物的 DNA 链上,隐约可见来自地球、月球和火星本土的基因片段,像一条编织着跨星球善意的生命项链。
当第一缕阳光再次照亮乌托邦平原,生态站的广播系统播放着地球的民谣。周星辰和林小宇并肩站在观测舱,看着无人机播撒的种子在远处破土而出,嫩绿的幼苗在红色沙海中形成点点新绿。苔藓基因的星际旅行没有终点,就像 749 局的平衡之路永远在路上 —— 从地球到月球,从月球到火星,生命的种子带着平衡的密码,在浩瀚宇宙中寻找着与每个星球和谐共生的可能,这才是人类文明最珍贵的星际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