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这段时间却是突然间的消停了起来,那天的补药喝没喝的,仲秋也没过问。不过后来听子泊说过,高氏和老爷子吵了一架,还打碎了一只碗,那之后,高氏就再也没有闹过脾气。
仲秋家的的房子用了十八天,终于盖了起来。
宽敞的五间大房子,座北朝南,窗户都是按照仲秋画的来的,里外双层,古代没有玻璃,没有塑料,只能用纸糊窗户,加了双层自然冬天到了就暖和了。
五间正房,一进门是客厅,从客厅进去,左右各二间的卧房。每一间卧房都是北炕。厨房就设在了后面,一排三个大灶,冬天烧火的时候,五间房子都能暖和起来,而且,还有火墙在每间屋子里围了一圈儿。
客厅不小,不过屋子却不大。屋顶虽然高些,可是,仲秋却是让人在二米五高的地方另架了一层,一色的用木头铺的,算是阁楼。上面可以放些米面杂物。楼梯从后面的厨房直接上去。
阁楼的高度在一米左右,上面架的是红瓦,这也是和王兴文商量后办的。
这房子盖得并不随仲秋的心,不过仲秋也想过,这样的土坯房子,她们家最多也就是住上个五六年就会重新盖新的。
不是仲秋不想一下子就盖到位的房子,是老宅的人她真的受不起。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她就是要盖土坯房子,可内里别人知道她吃的是什么,盖的是什么?用的是什么吗?
仲秋有一个废空间,她是不会让自己受委屈的。
房子盖好了,工钱都按照结算完毕。又请了帮忙的人大吃了一顿,请村长选 了一个好日子,仲秋家就正式地把家搬了过来。
搬家这天,凡是和仲秋家来往的人都过来帮忙了。
仲秋和子汐前跑后跳的,跟着一帮孩子们闹得个欢。
方氏带着子滨和探春两个,把锅子先搬到了新房子里,安到了灶上,这才算是真正的搬家呢。
接着就是王兴武找了一辆车,把打好的农具都推了过来。几个壮小伙子跟着,在仲秋的指点下,把农具都安放好。
连吃带闹的,一直到了晚上三更大家才渐渐的散去。
老爷子叮嘱了王兴文几句,也带着王兴武和三个孙子回了家。
“啊,终于有自己的家了。”仲秋和探春半夏选择了西间中间那间房子做自己的闺房。西二间是书房,大家都可以去那里读书,里面宽敞只是盘了一个小小的火炕,屋子里摆放着新打的书桌和椅子。而靠着北墙的地方,还有一个书柜,这是仲秋特意请王兴武打造的。
现在书柜里已经让仲秋摆上了书,虽然书只占了书柜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仲秋相信,总有一天,这个书柜的书会满的。
东间第一间住了王兴文和方氏,第二间住的是子滨和子汐。
第一天,大家都累得够呛,略收拾了一下,就都睡下了。
次日一大早,大家都早早地起来忙开了。
方氏带着家里的女人在家里收拾,王兴文带着子滨下地。
现在已经快八月了,又到了地里追肥的时候了。王兴文家里没有肥料,只能用仲秋教的法子,进山里把树根下的烂叶子弄回来,用粪耨上,然后将就着用。
在仲秋家搬家三天之后,老宅子里的于氏带着子泊到了仲秋家,给仲秋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二婶儿,你说的是真的?”仲秋有些不相信地看着于氏,转头又问子泊,“四哥,咱三叔真的考上秀才了?”
“真的,咱奶还给报信的送了钱呢,现在咱家的人可多了。村子里的人都去了,还都带了好东西呢。”子泊手里城拿出几块糖来,递给仲秋,“是咱爷让我爹去买的,可甜了,你尝尝。”
仲秋转手把糖给了子汐,心里暗乐:若是王文斌真的考中了秀才,那高氏是不是就该离她们家远远的了?这回怕是想来她们都不成了吧,肯定会怕她们粘上。
“大嫂,你们家送点啥呀?”于氏一边抓着瓜子磕着,一边问方氏。
“哎,这可是老王家的大事,我们也不好不去。大家送啥,我们多送些就是了。家里盖了房子,,买地的钱还没还,又是这事。也不差三叔这点礼头了。”
“娘,咱们就把我姥娘送来的两只鸡给我奶送去吧,我奶肯定得请客呀,没鸡哪成啊。”仲秋琢磨了一下道。
“回头和你爹商量一下,他二婶儿,你先回去,我们过一会儿就去。”方氏对于氏说完,转身就去寻在后院干活的王兴文。
老三中了秀才,他们家肯定得出血的。至于出多少,就得看王兴文的了。
作者有话要说:三叔中了秀才,仲秋家出点啥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