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赵家谁也没有觉得按赵明月说的这种方式, 是家中的女子,尤其是年轻媳妇,来挣这个钱有什么不对。
织布那不就是女人的活计?赵家几个银都能教, 女人挣钱了不也是交给家里?赵家现在每个人都能挣来银钱, 自然就忽略了村里女人想要挣点银钱有多难。
族老们听了赵发财的转述, 本来还对提携的不是家中男丁心存疑虑。又一想,赵明月都出了这老多的银子了, 织机来路,何人教导, 之后的销路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们要是还有想法, 那就是不识好歹了。
又听赵发财透了底, 熟练之后, 一个织女,每天织两个时辰,一年就能有五两银子的进项。这下心里真是只剩下高兴了,有族老看赵发财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难怪赵发财当初坚持娶慧娘要五两银子的聘礼,人慧娘几个月就能挣回来!
再一想,自家明年手里紧紧, 后年也买一台织机。到时候家中几个女人轮流上织机, 不说一年十两银子,八两总跑不了吧?
再一想想, 家中能去学的都学去, 过几年,一人一台织机, 这一年能挣多少银子来着?算,算不清了……反正很多就是了……
想到这里, 赵远山连带着几个族老都热泪盈眶了,他们望山村就要起来啦!
慧娘这个女儿养得好,聪明机灵,还大气,又会养儿子,比村里的男丁强了百倍去!
赵明月那都不用拿出来夸,他们村里多少年也就出了这么一个秀才。赵家也大气,自家过好了不忘族里,能传家的手艺,说教就教了。
赵家要盖放置织机的青砖大瓦房,砖瓦赵家三兄弟包了,村里也不能袖手旁观。先是在村子中央划了一大块地,又给各家安排了活计。
到时候会砌墙的砌墙,能盖瓦的盖瓦……啥都不会的打下手。赵远山还拿出了自家准备盖房子的大梁。
十多年前修缮祠堂也是全村集体出力,那会家家户户还出了银钱。这次只需要出力,赵家还给当天去干活的人供一顿中饭,完了自家每年都能多一倍的进项!
村里人恨不得立马就开工,整个村子一天到晚到处都在说这事。家里是哪几个去学,还是全都去学,或是手最巧的去学,这是个问题。
女儿学了,多一门傍身的手艺,说亲也能拨拉更好的后生。可女儿过几年就是别人家的了,自家还得儿媳妇学了才有长久的进项。
可这一天一家只能去一个人,一个一个都去学会了,怕是要费不少时日,到时候别人家估计钱都赚了好几两了。
不让女儿去学吧?这不是让女儿跟家里离了心?想想赵发财家就是慧娘提携起来的……
自家闺女自家疼,有的当家人一咬牙,定了:都学,女儿一个个学完了,儿媳妇,孙媳妇再去。宁可银子晚些到手,也要家中女人们都学会这门手艺。
这家定下了,心里就松快了,出门去骄傲的大嗓门说自家女人全去学。原本只打算让年轻媳妇学,或是一家子只出一人去学的,这会心里又动摇了。
都是一个村的,人家的女儿学了,将来找女婿都能挺直腰杆多要聘礼,还得了女儿心里感激,往后一辈子孝顺。有这么好的机会,要是不让自家女儿去学……
嗨呀,老孙头那个混不吝的都能让女儿去学,自家不让不像话啊!去去去,都去!哎呦喂!心咋这疼!
有慧娘这个凭一己之力带飞娘家的珠玉在前,又有二银几个故意传出来的,“不给自家女儿学的人家,是不是心思不好?”的言语传出来,最后几家还在犹豫要不要让女儿学的也随大溜了。
惹了二银几个不喜,不好好教自家的女人咋办?
赵家现在在望山村,那就是活生生的财神爷,巴结都来不及,哪敢让人不快?
望山村的女人们是真高兴,自己往后也能往家里挣银子了呢!跟全家人合在一起的差不多!半夜睡不着,搁那抹眼泪,都是高兴的。
赵家这几天每天都能收到各种礼,也不是啥值钱的。就是柴火,菜干,切好的稭秆,盆啊,桶的……这些赵家现在用不上,往后也能用的。
门前屋后都干干净净的,一大早就有人抢着来扫了。要不是二银几个洗衣裳是在家烧了热水洗,村里的媳妇子都想抢过来帮着洗了。
有前些年背地里嘀咕过慧娘的,特意来向慧娘赔不是。慧娘可是她们全家的大恩人那,这要不去认了错,良心过不去,还怕有人去慧娘跟前嚼了舌根子。
早些年村里人背后的说三道四,慧娘压根没往心里去。这些人是说了不好听的话,两把菜,几个蛋的也送过去让她给明月好好补补过。她一个人养着明月的那些年,村里也没谁起过坏心,这就可以了。
赵家一行这次离村的时候,满村人都来相送。眼底情谊有一些,不多,满心满眼都是:早些从府城买织机回来啊!
过了初七他们就去打地基,等赵有田兄弟的砖瓦一拉回来,全村一起盖房快得很,最重要的是织机!
不说这些织机得花那么多银子,就算自家拿得出八两银子,也买不来织机啊!
八两银子交给别人买不放心,自己去买?嘿嘿,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