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傅躬身退下后,小翠忍不住道:“娘娘,那王师傅烧了一辈子陶,都没敢碰这琉璃,您真放心让他试?”
“术业有专攻,可法子是人想出来的。”赵姬走到窗边,望着远处作坊的方向,那里隐约有火光跳动,“当年先祖造兵马俑,不也是一群烧陶匠一点点试出来的?再说,我昨日让你去问的那几个曾在西域待过的商队,可有消息?”
“问了。”小翠点头,“有个老商人说,西域人烧琉璃,会在窑里放些铜片、铁片,烧出来的东西就带颜色。还说他们烧窑用的不是柴火,是一种黑石头,火苗是蓝的,比柴火旺多了。”
“黑石头?”赵姬皱眉,忽然想起库房里有几块从北方运来的“石炭”,据说火力极猛,只是烟太大,寻常人家不用。“你让人去库房取些石炭来,送到作坊去,告诉王师傅,试试用这个烧火。”
小翠应声要走,又被赵姬叫住:“等等,再让厨房备些羊肉汤,送去作坊给匠人们暖暖身子。烧窑辛苦,别让他们冻着了。”
待小翠走后,殿内又恢复了安静。赵姬重新坐回案前,拿起那本《考工记》,指尖在“轮人做轮,匠人做器,皆以规矩为准”那句上停顿良久。她忽然起身,取来笔墨,在竹简上写下几行字:配料比例需增减,火候分三档(初燃、熔浆、冷却),模子改用细沙……
写到一半,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竟是王师傅亲自跑了回来,手里捧着个巴掌大的物件,脸上又是激动又是紧张,进殿就跪下:“娘娘!成了!您看!”
赵姬忙走过去,只见王师傅手里捧着块半透明的东西,虽然边缘还不规整,中间却没了气泡,阳光透过它照在地上,映出淡淡的光晕。
“这是……”赵姬接过那物件,入手微凉,比之前烧出的浑浊物透亮了数倍。
“按娘娘说的,用石炭烧火,风力也足,烧了五个时辰。”王师傅喘着气说,“草木灰果然有用,浆水搅到最后竟清了!就是模子没做好,冷却时裂了个小口,不然能更大些。”
赵姬摩挲着那物件的断口,忽然笑了:“裂了怕什么?知道哪里错了,下次就能改。王师傅,你看这东西,若是再多加些石英粉,火候再稳些,能不能做得更大?”
王师傅看着那半块透亮的琉璃,又看了看赵姬眼里的光,忽然挺直了腰板:“娘娘放心,老奴回去就改模子,再试!定能烧出您说的那般大的物件来!”
这时小翠端着汤碗回来,见了那物件也惊喜道:“真成了!娘娘,您看这多亮堂!”
赵姬将那半块琉璃举到阳光下,光影在她脸上浮动,映得她眉眼都柔和了几分。“是啊,亮堂多了。”她轻声道,“等烧出更大更透亮的,咱们就先给书房做块窗板,让白日里的太阳,也能照进屋子里来。”
王师傅又说了些烧制时的细节,赵姬一一记在竹简上,临走时又赏了他两匹锦缎,让他给作坊的匠人分了。待众人都退下,殿内只剩下她和小翠时,赵姬才觉出肩头的酸痛,可心里却像燃着团火,暖融融的。
“娘娘,您这几日的辛苦总算没白费。”小翠给赵姬捏着肩,笑道,“说不定过些日子,宫里真能用上琉璃窗呢。”
“会的。”赵姬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凡事只要肯试,总有成的那一天。”她忽然想起什么,对小翠道,“明日让石匠多采些终南山的石头来,还有,再找些匠人来,咱们得琢磨琢磨,怎么把这琉璃做得更平、更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