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拎着工具箱挤进来,身后跟着俩穿电工服的年轻人:"林主任说SYGZ账户第一笔款到了!
养老中心线路改造今天就开工!"
人群爆发出欢呼。
柳小满望着挤在公告栏前的老老少少,突然想起三个月前——他们蹲在小区凉亭里算物业费,被物业骂"多管闲事";现在倒好,电工师傅扛着电线站在跟前,连社区主任都打电话问"需不需要帮忙搬桌椅"。
她捅了捅唐知秋的胳膊:"老唐,我今儿才明白,章不在纸上。"
"在这儿。"唐知秋拍了拍心口,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回执上,把公章的影子投在他手背上,像朵开在掌纹里的花。
下午三点十七分,市发改委会议室的投影仪亮得刺眼。
林昭站在幕布前,《社区共治资金监管机制》的标题闪着白光。
财政局长推了推眼镜:"林主任,资金由居民自主决定,如何防范贪腐?"审计局的王科长跟着皱眉:"没有法人资格,审计程序都进不去。"
林昭没接话,抬手点了点鼠标。
幕布切换成《风险分级模型》,红黄绿三色节点在"资金公示决策人数第三方见证"等条目上闪烁。"我们不设硬性门槛。"他敲了敲"信用积分制"的模块,"每完成一次合规议事,积分+1;挪用资金、暗箱操作,直接冻结账户。"
阮棠的虚影在屏幕边缘一闪,旗袍上的金丝悄然织成"信"字。
沈清欢低头速记,钢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声——她帮林昭整理过十份社区调研报告,可这模型里的风险节点,分明精准到连"公示栏被雨淋湿"都标了黄色预警。
"这模型...数据来源是?"民政局长眯起眼。
"十年社区投诉档案。"林昭声音平稳,"重复投诉率高的节点,就是风险点。"他没说的是,昨晚系统用"政策推演"功能熬了半宿,把五万条投诉记录筛了三遍。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
财政局长突然笑了:"林主任这招妙啊,用老百姓的监督当审计科——他们比我们更盯着钱怎么花。"
沈清欢笔尖一顿。
她想起今早帮林昭整理文件时,瞥见老笔记本里夹着张便签,字迹是林昭父亲的:"治民不是管民,是让民自己管自己。"
夜八点五十六分,林昭书房的台灯晕着暖光。
父亲的老笔记本摊开在桌上,"公章不在纸上,在人心"的字迹旁,不知何时爬满了细小的字:"当规则不再求批准,便是新秩序的起点。"他伸手摸了摸,墨迹还有些潮,像刚写上去不久。
手机在此时震动。
顾轻语发来的视频自动播放——西城区某栋老楼前,居民们用投影仪把《议事规则模板》投在墙上,白发老头举着扩音器喊:"供暖改造方案,大家逐条议!"镜头扫过晾衣绳,一块木牌在风里晃,"西城临时议事组"七个字歪歪扭扭,
视频结束时,电脑"滴"地弹出加密邮件。
《青萍指数v3.0》的地图上,蓝光已经连成一片,甚至漫过了云州边界。
动态更新的小字跳着:"信用积分体系启动,民间规则反向影响政策制定。"
阮棠的虚影从屏幕里飘出来,旗袍上的金丝"印"字泛着暖光:"他们正在写新的法条...而你,只是第一个读者。"
林昭望着窗外的灯火,忽然听见楼下传来模糊的吆喝。
他凑到窗边,看见传达室老张正跟个穿运动服的年轻人说话。"枫林社区活动室?"老张挠了挠头,"明早六点五十五分?
行,我让小刘把钥匙留你桌上。"
年轻人转身时,林昭看清了他胸前的工作牌——云州区街道办,陈默。
他收回视线,目光落在老笔记本新写的字迹上。
风从窗户缝里钻进来,翻得纸页沙沙响,仿佛有人在说:"明天的太阳,要照新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