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鸢的高跟鞋跟敲在大理石地面上,清脆得像敲在助理的神经上。
她捏着苏绾送来的连带担保协议,第17页的"明远集团承担30%风险责任"几个字被红笔圈了又圈。
"陆总,这风险评估报告......"助理的声音发虚,"如果绿色工坊出问题,我们可能要赔进去半个季度的利润。"
陆明鸢忽然笑了,涂着酒红色甲油的手指划过协议边缘:"林昭敢拿他的政治前途做赌注,我为什么不敢?"她转身走向落地窗,云州城在脚下铺展,东边的新能源产业园工地正在冒白烟,"你去查查,1998年开发区特事特办时,参与的企业后来怎么样了?"
助理翻手机的动作顿住:"听说......都成了云州第一批上市企业。"
"所以。"陆明鸢把协议拍在桌上,"加一条——明远派驻两名工程师全程监督建设标准。"她的目光扫过玻璃倒影里自己扬起的下巴,像只骄傲的孔雀,"如果这条路能走通,我们新能源产业园的用地模式......"她顿了顿,"也能改。"
下午五点十八分,省委政策研究室内部会议。
白知秋的拐杖敲在地板上,"咚"的一声,惊得年轻研究员手里的茶杯晃出半圈涟漪。
他把唐知远的论文《论过渡性治理》拍在红木桌上,封皮皱巴巴的,看得出被反复翻阅过:"年轻人写得糙,但道理对!
改革哪次不是踩着红线走出来的?
当年特区搞'土地有偿使用',不也是'法无先例'?"
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风声。
副主任翻看着匿名邮件附件——系统生成的《临时用地管理办法建议稿》,纸页在他指尖发出沙沙的响:"这文件......像不像我们去年讨论但没敢出的试点方案?"
"像。"白知秋的声音突然低下来,他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叶子被雨打湿后绿得发亮,"更像......有人替我们把不敢写的字,都写出来了。"
晚上八点零三分,石井村村委会。
林昭的手电筒光打在担保书上,327个红手印在光晕里泛着暖光。
风从破窗灌进来,纸页轻轻颤动,有个手印被雨水泡得模糊了,像滴即将坠落的泪。
手机在掌心震动,是苏绾的来电:"省厅冻结令仍在,但......环评第三方机构接到了'非正式通知',说可以'技术预审'。"她的声音里带着笑,"那个姓郑的副厅长,今早让人送了盒龙井到我办公室,说是'感谢法律界人士对政策的监督'。"
林昭抬头,黑板上用粉笔写着"327人就业",数字被雨水泡得有些晕染,像团正在扩散的希望。
他摸了摸担保书最下端自己的签名,墨迹已经干透,却还留着笔尖压过的凹痕。
"缝,裂了。"他喃喃道。
系统提示音在耳边响起,比往日多了丝清越:"规则生成完成,'青阳模式'已录入城市发展模块——下次调用需15点政治信用。"
阮棠的虚影出现在他身侧,旗袍上的裂纹不知何时愈合了,玉兰花绣纹在夜色里泛着柔光。
她抬手轻抚那面担保书墙,指尖穿过纸页时带起一阵微风:"它开始写历史了。"
林昭望着远处绿色工坊的方向,地基上的雨棚在夜灯里泛着白光,像片正在生长的雪原。
他想起父亲笔记本里夹着的老照片,年轻时的父亲站在同样的位置,身后是正在拆迁的旧城区,脸上的笑和此刻的自己,重叠成模糊的影。
凌晨的雨不知何时停了。
清晨六点四十分,云州早高峰地铁口。
顾轻语蹲在出站口的花坛边,相机包搁在脚边,镜头盖在晨雾里泛着冷光。
她盯着手机屏幕,本地热搜第一还是那个直播截图,评论区已经刷到了999+。
新消息弹出:"明早八点,绿色工坊举行奠基仪式,特邀《云州时报》全程记录。"发件人是个陌生号码,但备注栏写着"青政发〔2023〕试行1号"。
顾轻语的手指悬在回复键上,忽然听见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她转头,看见个穿蓝布衫的老太太正往地铁站跑,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是担保书的复印件。
"姑娘!"老太太喘着气,"能帮我拍张照不?
我孙子说,这墙要上报纸的!"
顾轻语笑着举起相机,镜头里,老太太的白发被晨风吹得蓬蓬的,担保书在她手里抖得像面小旗。
她按下快门的瞬间,系统提示音在林昭的手机里响起:"民众信任度+5,政治信用恢复至87点。"
而此刻的顾轻语不知道,她镜头里的这一幕,即将成为明天报纸的头版——标题是《墙》,配图说明写着:有些墙是用来推倒的,有些墙,是用来站上去,看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