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工作室的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吉尼斯世界纪录协会的工作人员找上门时,林洛正在给新人歌手讲编曲技巧。
当他们递上 “世界流行音乐之王” 的认证证书,他只是笑着摆手:“这个头衔太重了,我只是个写歌的。”
证书上的评语却无比郑重:
“林洛创作的歌曲在全球播放量突破1000亿次,覆盖195个国家和地区,重新定义了流行音乐的传播边界。”
颁奖仪式办得简单而隆重。
没有邀请太多媒体,只请了工作室的歌手和合作伙伴。
泰勒特意从纳什维尔飞来,抱着吉他弹起两人第一次合作的《Love Story》;
Lady Gaga 穿着简洁的白色西装,不再是当年那个夸张造型的先锋女王;
滨崎步步带着女儿出席,小女孩拿着林洛写的《京都欢迎你》乐谱,奶声奶气地说 “谢谢林洛叔叔”。
站在台上,林洛看着台下这些因音乐结缘的朋友,突然觉得 “王者” 的头衔不如 “引路人” 来得实在。
“我只是运气好,” 他握着奖杯说,“刚好站在不同文化的交汇点上,刚好遇到一群愿意相信音乐力量的人。”
台下的掌声里,有老艺术家的赞许,有年轻歌手的崇拜,更有跨越国界的友谊。
这些年,娱乐圈的变化有目共睹。
在林洛的影响下,流量至上的歪风渐渐消散,音乐人们开始回归创作本身。
选秀节目不再比拼颜值和话题,而是专注于歌声和才华;
唱片公司不再盲目追求数据,而是愿意花时间培养有潜力的新人;
粉丝们也变得更加理性,会为优质音乐买单,也会抵制劣质作品。
“这才是健康的生态,” 柳如烟递来一杯热茶,窗外是工作室新落成的 “创作森林”——
一片种满绿植的开放式空间,供音乐人免费使用。
墙上挂着林洛的一句话:“音乐应该像树一样,扎根土壤,向阳生长。”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年轻音乐人的圣地,每天都有怀揣梦想的人来此创作。
“以前总担心劣币驱逐良币,” 林洛靠在沙发上,看着柳如烟整理获奖证书,“现在看来,好的音乐终究能发光。”
他想起刚穿越时看到的娱乐圈乱象 ——
抄袭成风、流量为王、粉丝互撕,那些画面与现在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或许他改变不了整个世界,但至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种下了一片干净的土壤。
随着名声越来越大,林洛却越来越低调。
他推掉了所有综艺邀约,拒绝了商业代言,把更多时间留给创作和生活。
每天早上,他会去公园打太极,那是长生诀修炼的一部分;
上午在工作室写歌或指导新人;
下午陪柳如烟逛书店或看画展;
晚上则窝在家里看电影,像普通夫妻一样过着平淡的日子。
“你真的不在乎名气吗?” 有次柳如烟好奇地问,手里拿着粉丝寄来的厚厚的应援册。
林洛正在厨房煮面,闻言笑着回头:“名气就像泡沫,音乐才是水底的石头。泡沫会破,石头却一直都在。”
他盛出面,往柳如烟碗里多放了个荷包蛋,“而且,最好的名声,不是别人怎么夸你,是你自己活得踏实。”
这种踏实,让他在创作上更加自由。
他不再追求爆款,而是写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
有写给孩子的童谣,有怀念故乡的民谣,有探讨人生的摇滚,甚至还有实验性的电子乐。
这些作品没有刻意宣传,却总能在不经意间火起来,因为里面藏着最真实的情感。
工作室的年轻歌手们常常问他成功的秘诀,林洛总是说:“把音乐当朋友,而不是武器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