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某些原因,双方都没有在公开场合谈及魔都的新东公司和沈见新。
蒋南耀将自己这方包装成港资,而对方则最好付港币呢。
从招商层面来讲,这个时候外资可比内资吃香多了。何况这么大的外资公司投资,简直政治buff叠满了。
最终,双方好像都希望在年前敲定。真正确定细节的地方悄然离开了谈判桌,变成了深夜的酒店房间。
在连续几晚的秘密商谈后,双方终究是在所有人的期盼中达成了一致。
在鹏城最好的酒店大堂,在各路媒体的见证下,双方举行了签字仪式。
并且这份投资协议,可以说鹏城方面没有任何的吃亏和妥协。
然而,在那几个深夜达成的细节,虽然没有落在协议里。但因为有主要领导的点头,蒋南耀这边终究是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条件。
正式协议里,总价10.8亿的土地款,应当在协议签署后的半年前全部付清。
而实际上,签字主体的香江新耀集团只在三天后付了一亿人民币。
而这一亿,还是新耀集团刚刚以15%的年利率问魔都新东理财公司借的。
至于后续的付款协议,外界没有人知道,其实也没几个人关心。
报纸上,蒋南耀和鹏城主要领导把酒言欢的笑容,以及标题上加粗的“五十亿港币投资落地鹏城”,足以让所有观众赢麻了。
当沈见新看到这张从鹏城坐飞机过来的报纸时,也不免心情激荡。
而没有记录在这张报纸上的隐秘信息是,沈见新手里多了鹏城关内150万方的土地。
此时的鹏城还分关内和关外,其土地价值现在也完全是两个概念。
可以理解为关内关外比现在的城区和郊外差距还要大一点。
按照平均价格算,这个价格优惠力度很大。
也因此,沈见新又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这个时代,越往大了吹,就越能成事,且越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政策。
他转念一想,又觉得好像在任何时代,都是这么个道理。
国人好像对“规模”两个字情有独钟。
于官员,大规模里出大政绩。有人想着集中资源办大事,而有人却把这当成上大项目搞政绩的理由。
于百姓,似乎对自豪感有种天然的缺乏,天然对“小”不感兴趣,而为“大”欢呼雀跃。
于这“大规模”里形形色色的参与者,他们似乎天然对“大”是幕强的。无论是政策还是金融贷款,又或是媒体手中的笔,全都向着类似的“大规模”发放无限善意。
直到某一天,积木崩塌时,才发现
反正不管沈老板与其他老板的经营理念有何不同,但这招“大规模”的妙用,他算是在这92年的开头里,深刻领悟了。
而在接下来他将商业触角蔓延向全国时,这一套成了他的经典三板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