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推出“隐私增强套件”:在系统设置中增加强化的隐私选项。包括:“数据最小化模式”(仅收集核心服务必需数据)、“本地处理优先模式”(敏感数据尽量在设备端处理,不上传云端)、“一键数据清除”(可快速删除特定时间段的云端数据)。
3. 引入外部监督:主动邀请像dRo这样的隐私保护组织(尽管他们刚发布了报告)、新加坡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pdpc)以及其他国际权威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天工oS”的数据 practices 进行年度审计,并将审计报告公开。
4. 发布《透明度报告》:仿效一些科技巨头的做法,定期发布报告,披露政府数据请求数量、用户数据访问量等指标。
“我们要主动出击,召开一场以‘隐私与信任’为主题的发布会。”程长赢看着苏晚晴,“不是你道歉,而是你宣布我们设立了新的行业标准。态度要诚恳,姿态要高昂。”
战略一定,长赢团队再次展现出高效的执行力。技术团队连夜开发隐私增强功能;法务和公关团队精心打磨新的协议和发布稿;苏晚晴则主动联系了dRo和pdpc,发出了参与审计的邀请函,态度开放而自信。
一周后,发布会如期举行。程长赢没有回避问题,开场便提到了dRo的报告,感谢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随后,他详细介绍了长赢在隐私保护方面的全新举措,现场演示了全新的“隐私仪表盘”和各种强化选项。他宣布,所有现有用户都将收到系统更新,并可以自由选择新的隐私设置。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当场签署了授权书,邀请dRo和pdpc的专家随时可以进驻长赢,对数据流进行现场审查。“我们相信,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程长赢的话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
这场发布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长赢化被动为主动,将一次潜在的信任危机,变成了一场展示技术实力和商业伦理的秀场。dRo虽然保持了审慎态度,但对其开放邀请的做法表示了有限度的欢迎。大多数用户对新增的控制权表示满意,舆论迅速反转。“负责任”、“技术向善”再次成为长赢的标签。
危机似乎再次圆满解决。当晚,程长赢在办公室复盘整个过程。陈墨兴奋地汇报:“程总,用户反馈非常好!新隐私功能的使用率很高,尤其是‘本地处理优先模式’,虽然会牺牲一点响应速度,但很多高端用户非常看重这个选项。”
程长赢点了点头,但目光却落在了一份内部数据报告上。这是对新隐私功能上线后系统运行情况的初步监测。
“陈墨,”他指着报告中的一行数据,“这个‘本地处理优先模式’的激活用户比例,在东南亚地区是平均水准,但在欧洲部分地区,尤其是德语区,激活率异常的高,几乎是平均水平的三倍。”
陈墨看了看数据:“嗯,这符合预期,欧洲用户特别是德国用户,对隐私问题向来最敏感。”
“是么?”程长赢若有所思,“那为什么在同一模式下,这些高激活率地区的用户,对设备麦克风和摄像头权限的二次确认请求频率,也出现了异常峰值?甚至有些请求发生在深夜设备空闲时段。这不太像是正常的用户隐私关切行为……”
陈墨闻言,脸色微微一变,立刻在电脑上调取更详细的后台日志。几分钟后,他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惊疑:“程总,您判断得对。我们监测到,部分激活了‘本地处理优先模式’的设备,尤其是某些特定型号的第三方接入设备,在本地处理数据时,会间歇性地产生一种……极低频的、非标准的系统自查指令。这种指令本身无害,但它的出现模式,很像是在……测绘本地AI芯片在不同隐私等级下的计算负载和响应延迟。”
测绘计算负载和响应延迟? 程长赢的瞳孔骤然收缩。
对手对“天工oS”的窥探,已经从云端数据流,深入到了用户设备本地的AI计算核心!他们想干什么?是想找到绕过本地AI防护的方法?还是……在为某种更复杂的攻击,收集最关键的性能参数?
隐私保护的旗帜刚刚高高扬起,但战火,却已悄无声息地烧向了更深、更隐秘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