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奶奶,您客气啥!”张建军立马起身,从货架上拿了两斤鸡蛋,装在塑料袋里递过去,“您慢走,小心台阶,我晚点儿给您送瓶酱油过去,看您家的酱油该用完了。”
老人连连道谢,拄着拐杖慢慢走了。
林默看着这一幕,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他做连锁超市,讲究的是周转率、毛利率、市场份额,每天盯着的是冰冷的数据和报表,却从没考虑过,超市除了盈利,还能有什么意义。
“张叔,”林默的语气缓和了许多,“您就没想过扩大规模,多开几家分店?”
张建军叹了口气,靠在柜台上:“想过啊,可没那个本事。我这腿在部队受过伤,走不了远路,而且扩大规模就得雇人、租房子,成本上去了,价格就降不下来,那还怎么帮这些老邻居?”
林默沉默了片刻,突然开口:“张叔,我是‘惠民鲜生’的负责人林默。今天来,本来是想看看为什么您的超市影响了我们的生意,现在我想跟您谈个合作。”
张建军愣了愣,显然没反应过来。
“我们‘惠民鲜生’有成熟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能以更低的价格拿到货源,还能提供门店管理和运营支持。”林默语速放缓,“我想帮您把‘老兵超市’的模式复制出去,开在更多社区,尤其是老年人多、低收入群体集中的地方。所有门店都只卖民生必需品,保持低价,您负责管理,我们负责供应链和成本,利润您拿大头。”
张建军眼睛亮了亮,又很快黯淡下去:“林总,您这是图啥?这么做,你们不赚钱啊。”
“我图的是,让更多人能买到便宜的民生品,让‘超市’这两个字,不止是个卖东西的地方。”林默看着张建军,语气诚恳,“张叔,您用五年时间证明了,超市可以有温度。我想跟您一起,把这份温度传得更远。”
张建军盯着林默看了很久,突然站起身,伸出右手——那只少了半截食指的手,粗糙却有力:“林总,我信你!不过我有个条件,所有门店都得挂‘老兵超市’的招牌,而且必须保留‘赊账’和‘军人优先’的规矩。”
“没问题。”林默握住他的手,掌心传来粗糙的触感,却格外温暖。
走出超市时,夕阳正斜斜地照在“老兵超市”的招牌上,褪色的红底黄字在余晖中,竟显得格外耀眼。陈曦看着林默的侧脸,发现他嘴角带着一丝从未有过的笑意。
“林总,那我们接下来……”
“先把供应链的人叫来,跟张叔对接货源,再找设计团队,按照这家超市的风格,出几套分店的设计方案。”林默顿了顿,补充道,“记得在设计里加个‘爱心角’,放些常用的急救药品和老花镜,方便老人用。”
陈曦点点头,快速在平板上记录。她突然明白,林总今天找到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一种更有意义的经营方式——不是所有生意,都只看利润;不是所有超市,都只是冰冷的货架。
三个月后,第一家“老兵超市”分店在城西的老旧社区开业。开业当天,张建军穿着熨烫平整的旧军装,站在新招牌下,给每一位来购物的居民递上一颗苹果。林默站在人群外,看着老人们笑着挑选商品,看着穿校服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跑进来买盐,突然觉得,这比任何一份漂亮的销售报表,都更让他有成就感。
又过了半年,“老兵超市”开了十家分店,每一家都成了社区里最热闹的地方。张建军不再是那个守着一家小店的老板,而是成了十家超市的总负责人,每天忙着巡查门店,却还是会在每个店里放一个泛黄的笔记本,记录下需要帮助的居民。
有一次,林默和张建军一起巡查门店,碰到一个曾经赊过账的居民,特意来还账,还带来了自家种的蔬菜。张建军笑着收下蔬菜,又给居民装了一袋新到的大米:“尝尝,这是刚从东北运过来的,香得很。”
居民走后,张建军对林默说:“林总,你看,这就是我想做的超市。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让大家觉得,这里像个家。”
林默看着他,轻轻点头。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商业成功,不是垄断市场,不是赚取暴利,而是用自己的能力,为更多人创造价值。就像张建军,用一家小小的超市,温暖了一个社区;而他们一起,用十家、百家超市,温暖了一座城市。
夕阳下,两个身影并肩走在社区的小路上,影子被拉得很长。一个是曾经只看数据的总裁,一个是坚守初心的老兵,他们因为一家小小的超市相遇,却共同找到了商业之外的,更珍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