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长补短破困局,大赛台上获表彰。
田埂犹闻笑语盈,画廊更添知音赏。
文化平台聚英才,咨询案头析毫芒。
莫道帝王隔世久,商海搏击亦风光。
创业不在规模巨,特色鲜明自兴旺。
历经商战风雨后,相逢一笑共举觞。”
如今,各位皇帝的产业已成为景区独具特色的商业地标和文化名片。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不再是争论治国方略,而是交流经营心得、市场趋势。朱元璋会调侃乾隆的“阳春白雪”,乾隆会反讽朱元璋的“下里巴人”,李世民分享他的整合之道,嬴政则提供他基于数据分析的行业洞察——只是他的报告里,已然多了“用户体验”、“市场情绪”等柔性的维度。这场创业大潮,让这些千古帝王在市场的熔炉中,重新认识了自我,理解了彼此,也真正融入了这个奔腾向前的时代。
“时空交汇处”景区为促进社区和谐,成立了“和谐万象”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为彰显公平公正,并发挥各位皇帝的独特智慧,中心特聘他们担任“特邀调解员”。此议一出,几位惯于裁决天下事的帝王,对这民间细故竟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明太祖朱元璋一听,当即拍板,声如洪钟:“调解?好啊!咱当年在基层,啥鸡毛蒜皮的事没断过?最烦那些扯皮拉筋的!放心,有咱在,保准给他们断得明明白白,谁也别想胡搅蛮缠!”他信心满满,觉得这不过是小菜一碟。
清高宗乾隆皇帝优雅地抚平衣袖的褶皱,语气带着天然的优越感:“民间纠纷,虽细微,亦需明察秋毫,辨析情理。朕素来洞察人心,精于鉴赏,辨是非曲直,正如品评书画,需观其气韵,察其细节。此职,正可彰显朕之睿智与仁心。”
唐太宗李世民神色沉稳,目光中透着深思:“《论语》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调解之要,在于化解心结,止争于未然。朕昔日纳谏如流,调和朝堂,深知沟通与理解之重要。此番体验,或可更近民情,亦是一桩功德。”
始皇帝嬴政的关注点依旧在“秩序”与“效率”上。他并未多言,而是直接要求调取中心已有的所有调解案例卷宗及相关规定。“调解亦需法度。现有流程是否规范?证据标准是否统一?裁决文书是否具备强制力?寡人需先行制定《标准化调解流程与规范》,确保调解过程之公正、高效与可追溯性。”
首次调解实践,四位皇帝迥异的风格便暴露无遗,效果也是冰火两重天。
朱元璋接手了一桩典型的邻里纠纷——张家认为李家种的树荫遮挡了自家菜地阳光。老朱到场,背着手在菜地和树荫下转了两圈,听完双方略带激动的陈述,大手一挥,直接判决:“老李,你这树是长得密了点,挡光!修剪!往高了修,别碍着老张的菜!老张,你也别得理不饶人,有点树荫夏天还凉快呢!行了,都听咱的,赶紧动手,别磨叽!” 语气强硬,不容置疑,虽然快速解决了问题,但双方心里都隐隐觉得有些“憋屈”。
乾隆调解的是一起商户之间的招牌设计争议。甲方认为乙方的仿古招牌风格与自己的现代招牌格格不入,影响整体街景美观。乾隆并未急于评判,而是先优雅地品了一口茶,然后从招牌的字体源流、色彩搭配的心理学原理、不同时代审美趣味的变迁娓娓道来,引经据典,辞藻华丽。双方当事人开始时还被其学识震慑,但听了半个时辰还没进入正题,不禁面面相觑,内心焦躁:“陛下,您到底觉得谁家的招牌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