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王诚的名字如同春风一般,迅速吹遍了大江南北,整个中国都知晓了这样一位人物:河北有个干部,才华横溢,创作了许多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每当王诚的照片刊行在报纸上时,那场景简直如同八十年代费翔红遍大江南北一般轰动。他身材高大挺拔,面容英俊帅气,再加上上级的有意宣扬,王诚的履历也被详细地刊登在了报纸之上。
人们看到,王诚十五岁之前,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于贫下中农家庭。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在农田里挥洒着汗水,与土地为伴。然而,年少的他心怀壮志,毅然决然地偷偷参军。抗美援越,保家卫国,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他历经磨砺,茁壮成长,到了 21 岁时,光荣退伍。退伍后的他,进入厂里担任保卫干事,完美地实现了工农兵三位一体的人生历程。这独特的经历,瞬间让王诚成为了妇女们心中的理想伴侣,也成为了男孩们梦寐以求想要成为的对象。无论他走到哪里,几乎都能被人一眼认出,那知名度,简直如日中天。
起初,王诚对于自己因这些歌曲而获得的巨大声誉,心中还是有些隐隐的羞愧。毕竟他心里清楚,这些歌曲都是自己从另一个时空“借鉴”而来,本质上就是抄袭。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一人时,这种愧疚感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愧疚感渐渐被一种复杂的情绪所取代。他心想,反正这里又没有什么跨时空警察来追究自己的责任,谁又能拿他怎么样呢?渐渐地,他嘴角那原本压抑的笑意再也压不住了,仿佛这种“不劳而获”的成功已经被他心安理得地接受。
与此同时,王诚在工作上的政绩更是卓越非凡。在他的带领下,b 市的粮食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竟然超过了省会城市。而且,这可不是虚报数字的虚假繁荣。为了提升粮食产量,王诚几乎跑遍了 b 市的每一个镇。他不仅仅关注粮食种植的技术问题,还深入了解各地的吏治情况。每到一处,他都会仔细观察当地官员的工作作风,倾听百姓的心声,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正是这种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让 b 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这份沉甸甸的政绩摆在上级面前时,王诚一下子就成为了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秀,备受瞩目。
也正因如此卓越的政绩,王诚即将迎来职业生涯的重大转变——他要上调回北京任职了。然而,任职的职位却并非他之前所预想的那样,要么担任区委书记,凭借自己的能力治理一方;要么回到公安部,继续在熟悉的领域发挥专长。而是要去给一位大人物做秘书。
当王诚听到这个消息时,整个人都惊呆了。他怎么也没想到,等待自己的会是这样一个职位。在短暂的惊愕之后,他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动。他终于深刻体会到了古人那句“士为知己者死”的真正含义。在他看来,那位大人物能如此看重自己,无条件地信任自己,给予自己这样一个重要的机会,这是何等的知遇之恩。自己除了这条命,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回报这份恩情的了。
面对这样的机遇,王诚没有丝毫懈怠。他深知,站好最后一班岗至关重要。于是,他依旧带着白正武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各个乡镇之间,继续巡查工作。王诚心里明白,坐在办公室里,就如同被蒙住双眼的人,只能看到别人想让自己看到的东西。而自己并非本地干部,对当地的情况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多走、多听,深入基层,掌握最真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