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你会撤。”对方摇头,“我只是按规则打了标记。你要是没看见,或者不信,就不会过来。”
陈宇沉默片刻,转头看向沈逸:“你们什么时候开始监测这些的?”
“从第一次混沌训练。”沈逸调出一份建模报告,“系统在记录每个人的风险偏好、应激反应模式。你现在看到的‘默契’,其实是行为趋势匹配的结果。”
林悦在一旁轻声说:“就像我们新加的意图标记,不是命令,是提示。你接不接受,取决于你是否认同那个判断逻辑。”
陈宇没再反驳。他低头翻看自己的数据模型,发现有三次行动预判准确率超过82%——那正是他完全依赖直觉做出选择的时刻。
傍晚,最后一轮测试开始。
场地切换为多层立体战场,信号干扰强度提升至90%。五人小队被随机分配为三人组与双人组,任务目标动态变更三次。主控台全程静默,无任何外部指令介入。
战斗进行到第十一分钟,双人组在高层平台遭遇伏击。一人倒地,另一人被迫后撤。
此时,三人组尚未完成清剿任务。按照旧流程,他们应优先支援队友。但系统检测到敌方核心单位正在开启传送阵。
镜头扫过每名队员的脸。没有人说话。
下一秒,突击手主动放弃追击,转身冲向传送点。治疗者紧随其后,途中顺手在墙角留下一道划痕——这是预设的“救援延迟”标记。
双人组看到标记,立刻改变战术。幸存者背靠墙体,拖住敌人脚步,等待传送阵关闭后再发起反击。
最终,三人组成功阻止传送,双人组也在三十秒后完成反杀。
警报解除,训练场陷入短暂寂静。
沈逸调出协同指数曲线。五条轨迹在最后两分钟内剧烈波动,但在关键时刻趋近重合。耦合度从0.68升至0.81,首次突破理想阈值。
林悦看着终端上的数据流,嘴角微微扬起。新协议运行稳定,意图标记触发率达94%,误报率低于3%。
陈宇站在训练场出口,迟迟未动。他反复回放自己最后一次冲锋的画面,发现那条路径竟与主坦三天前的一次经典操作几乎一致。
“你说的‘认知同频’……”他终于开口,声音比平时低,“是不是意味着,以后我们打团战,连自己都猜不到下一步会怎么出招?”
沈逸没有回答。他正盯着屏幕右下角的一条异常数据——某个队员在高压状态下连续三次选择了非最优解,但每次偏差方向都指向同一战术意图。
他放大那段记录,发现那名队员曾在上一场训练中提出过类似的打法构想,当时被否决了。
原来人在无法表达时,会用自己的方式坚持判断。
控制室内灯光微亮,终端机持续输出滚动日志。林悦正在归档最新版本的协议代码,陈宇低头查看尚未关闭的行为建模界面,而沈逸的手指悬停在新一轮训练参数设置栏上方。
屏幕映出他沉静的侧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