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林阳提着一个不起眼的布包,再次来到老马办公室。布包里是两瓶系统签到来的“汾酒”,比上次的西凤酒更显档次。
“马主任,铁柱在您这儿,让您费心了。这孩子笨是笨了点,但贵在心实。”林阳放下布包,语气诚恳,“您看,他这临时工也干了快仨月了,表现您也看在眼里。这临时工…总归不是长久之计。咱们供销社仓库这边,正式编制一时半会儿可能没有,但…能不能想办法给他转个‘长期临时工’?工资待遇提一提,也稳定些?孩子家里也安心。”
老马摸着那两瓶沉甸甸、透着名贵气息的汾酒,又想想王铁柱平时的表现和上次解围的情分,沉吟片刻,终于松口:“小林啊,你这话在理。铁柱这孩子,确实不错。‘长期临时工’嘛…行!我跟人事科老刘说说,问题不大!工资嘛,按老规矩,比正式工低一级,但比普通临时工高五块!你看怎么样?”
“太感谢马主任了!您真是铁柱的贵人!”林阳连忙道谢。长期临时工,虽然还不是铁饭碗,但意味着稳定、更高的收入,更意味着转正的希望大增!这对王铁柱和王家来说,已是天大的喜讯!
与此同时,在县百货商店明亮的针织品柜台后面,王招娣的变化更是脱胎换骨。
刚来时,她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说话细声细气,脸涨得通红。但她牢记林阳哥的叮嘱:勤快,眼明,手快,嘴甜!
柜台脏了,她抢着擦;货品乱了,她默默整理;顾客来了,她努力克服羞涩,学着用城里售货员的腔调:“同志,您想看点什么?” 虽然还带着点乡音,但态度真诚热情。她尤其珍惜身上那件用林阳给的深蓝劳动布做的、浆洗得干干净净的“白大褂”(售货员工作服),这是她新身份的象征。
带她的老师傅姓吴,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太太。开始嫌她土气笨拙,但看她学东西快,做事踏实,从不偷懒,对顾客也耐心(不像有些老油子售货员爱搭不理),慢慢也喜欢上了这个勤快的乡下姑娘。开始教她认布料(棉布、涤卡、的卡、的确良),教她量尺寸,教她打算盘(简单的账目),甚至教她怎么把毛线团摆得好看。
王招娣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吸收着这一切。她晚上回到大舅在县城边租的小破屋(为了方便她上下班),还在灯下练习打算盘,背诵各种布料的品名和价格。短短两个月,她站在柜台后的身影,已褪去了大半的怯懦和土气,眼神里多了自信和专注。虽然还是临时顶班,但整个针织品柜组,包括那个挑剔的吴师傅,都认可了她的能力,默认她可以稳稳地站住这个柜台了。
车轮滚滚,前程渐阔。
王铁柱拿到了供销社“长期临时工”的工作证,工资从每月十二块涨到了十七块!他把第一个月的“高工资”紧紧攥在手里,激动得一夜没睡。王招娣穿着整洁的白大褂,在明亮的百货商店里,微笑着为顾客服务,举手投足间,已有了几分城里姑娘的利落。
林阳看着表弟表妹在各自岗位上站稳脚跟,开始发光发热,心中充满了欣慰和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他们,不再仅仅是需要他庇护的亲人,更成了他延伸出去的、可靠的触角和助力。王铁柱在供销社仓库,能接触到物资流动的第一手信息;王招娣在百货商店柜台,能敏锐感知市场紧俏货的动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对于身处资源调配枢纽的采购员林阳来说,价值千金。
他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并悄然为他构建着更广阔的信息网络和更稳固的支撑点。亲族的命运之轮,被他有力地推动着,驶向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充满希望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