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生活总非一帆风顺。夏末秋初,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在小范围内传播,身体相对脆弱的养老社区成了重点防护区域。
小院里接连有两位老人出现发热、咳嗽症状。气氛瞬间紧张起来。虽然经过村医诊断排除了严重传染病的可能,但如何防止交叉感染、如何照顾病患、如何稳定大家的情绪,成了摆在管理小组面前的严峻考验。
有过军旅经历的宋霆野此时展现出了他的决断力。他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与村医和镇卫生院保持密切沟通。将公共食堂改为分餐制,由值班人员送到各户门口;暂停所有集体活动;公共区域每天严格消毒;生病的老人安排在各自房间隔离观察,由孟沅带领几位身体好的老人组成临时看护小组,做好防护后轮流送饭送药、测量体温。
那段时间,小院里少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多了几分凝重。但秩序井然,没有恐慌。大家通过电话或者隔着小院的门窗互相鼓励。刘老师每天在微信群里朗读优美的散文诗歌,舒缓大家的焦虑;陈奶奶剪了许多寓意“健康平安”的剪纸,贴在每户的窗上。
最让人感动的是刘大山。他身体硬朗,主动承担了最繁重的消毒和物资配送工作。每天背着消毒桶,挨家挨户喷洒,汗水湿透了衣背。他还把自己小院里最早成熟的一批新鲜蔬菜,仔细分好,放在各家门口。
“老宋,孟姐,你们放心,咱们当过兵的人,什么阵仗没见过?这点小病,扛得住!咱们小院的人,一个都不能少!”刘大山的话朴实却充满力量。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场小小的风波很快过去,生病的老人顺利康复,小院没有出现新的病例。经过这次考验,小院的应急机制更加完善,邻里之间的情谊也更加深厚。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互助,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搭把手,更是在困难时刻彼此的依靠和支撑。
秋高气爽时节,“互助小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一位来自大城市的资深媒体人林女士。她是通过一位购买了小院手工艺品的朋友了解到这里的,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蕴藏着不普通的故事。
她没有大张旗鼓,而是以普通志愿者的身份,在小院住了三天。她跟着孟沅在食堂帮忙,听刘老师讲课,看陈奶奶做手工,和老兵们聊天,也观察着小院日常运行的点点滴滴。
她被这里的一切深深打动了。这里没有高档养老院的奢华,却有城市里稀缺的人情味和生命活力。她看到老人们眼神里的从容与安宁,看到他们彼此之间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自然关切,看到宋霆野、孟沅这对古稀老人身上散发出的理想主义光芒和实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