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京前,陆丞密见皇帝:“陛下可知为何匈奴屡屡得手?”
皇帝叹道:“边关不宁。”
陆丞摇头:“是因为朝中有人通敌!臣此去,必揪出这些蛀虫!”
皇帝沉默良久,递过一道密旨:“必要时,可动用暗卫。”
陆丞震惊。暗卫直属于皇帝,从未外借。
“陛下。”
皇帝苦笑:“这江山,终究要交给清白的人。”
再赴边关,陆丞手握尚方宝剑与密旨,心中却无半点喜悦。
边关形势比想象更糟。
连失三关,守军士气低落。
更可怕的是,匈奴似乎对布防了如指掌,每次都能找到薄弱处。
“必有内应。”参将决定。
陆丞设下陷阱,果然抓到个传递军情的校尉。
严审之下,招出个惊人名字:李当!
“李当?”陆丞难以置信,“他可是世代忠良!”
但证据确凿,李当书房中搜出与匈奴往来书信,还有大量金银。
陆丞亲审李当:“为何如此?”
李当惨笑:“他们抓了我儿,我不得已。”
“他们是谁?”
李当却咬舌自尽。
临终前用手指蘸血写下半个字:“后。”
陆丞心下了然,又是太后党羽!
他立即彻查,发现朝中竟有个庞大的通敌网络。
从边关到兵部,甚至宫中都有他们的人。
而网络的中心,直指太后外家,赵家!
“难怪太后要保赵虎。”陆丞恍然,“原来整个赵家都烂透了!”
他写密奏急报皇帝。
然而信使在半路被截杀。
“他们要狗急跳墙了。”参将忧心道。
果然,京城传来消息,皇帝突然病重,太后垂帘听政。
“调虎离山!”陆丞惊觉,“他们故意放我来边关,好对陛下下手!”
危急时刻,陆丞决定兵行险着。
他假意兵败,退守孤城。
匈奴大军围城。
城中粮草将尽,军心浮动。
这日,匈奴派来使者:“只要国公献城投降,保你富贵终身。”
陆丞冷笑:“本官倒有个更好的提议。”
他在使者耳边低语数句。
使者面色大变:“你怎知这一切。”
当晚,匈奴大营突然火起,陆丞亲率死士突袭,直取匈奴单于大帐。
原来陆丞早就通过暗卫查到单于与赵家的秘密协议。
赵家助单于得中原,单于助赵家夺皇位。
“单于阁下,”陆丞剑指单于,“你的美梦该醒了。”
擒获单于,匈奴大军群龙无首,纷纷退兵。
陆丞立即押解单于回京。
京城此时已被赵家控制。
“陆丞造反!”太后党羽高呼,“格杀勿论!”
危急时刻,皇帝突然出现:“朕看谁敢!”
原来皇帝早知太后阴谋,假意病重引蛇出洞。
太后见大势已去,瘫坐在地:“哀家,哀家都是为了皇室。”
皇帝痛心道:“母后,您错了。
这江山不是李家的,是天下人的。”
赵家党羽尽数落网,太后被软禁慈宁宫,朝堂肃清,皇帝欲重赏陆丞。
陆丞却递上辞呈:“臣累了,想要好好休息。”
皇帝不舍:“太傅若走,朕如失一臂。”
陆丞道:“陛下已长大,不再需要太傅了。何况,朝中已清,正是新政之时。”
“太傅。”
皇帝递过一枚玉佩,“见此玉如见朕。若有需要,随时可回朝。”
陆丞躬身接过:“愿陛下永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马车渐行渐远。
皇帝久久伫立。
参将低声汇报,不过带着几分感慨之意:“国公真的走了?”
皇帝微笑安抚道:“他只是换种方式守护这片江山。”
果然,三个月后,江南水患。
有个老者在灾区赈灾,百姓称其“陆公”。
皇帝收到奏报,会心一笑,而此时的陆丞,正站在堤坝上指挥抢险。
他望着滚滚江水,心想:这江山,总要有人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