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终究没能舍弃一切,跟那人远走高飞。
或者说在那人毫不犹豫将她推开时,她已看清了所谓真情的真相。
李罡亲自带人追捕。
一个时辰后在瀑布后的密道中,发现了因毒烟反噬和内伤交织已然气绝身亡的摩罗。
他感觉这件事还没结束。
西域大捷的消息传回京城时,周恒正在批阅奏章。
他放下朱笔,对侍立的陆丞道:
"传旨,命李罡就地整编西域降卒设立安西都护府。
"
陆丞领命,又道:
"陛下,太后薨逝已满周年,礼部请示是否按制除服。
"
周恒笔尖微顿:
"准。
"
内侍呈上密报,周恒阅后递给陆丞:
"江南盐税案有结果了。
"
陆丞快速浏览:
"牵连甚广。
"
"该杀则杀。
"周恒语气平静,
"新政推行在即,不能手软。
"
朝堂上一片寂静,几位老臣欲言又止终究未发一言。
退朝后陆丞留在文华殿与周恒商议细则。
户部尚书求见,呈上各地田亩册籍。
"江南三府田亩数目不对。
"周恒指着册籍,
"重新核查。
"
户部尚书冷汗涔涔:
"臣遵旨。
"
一个月后,核查结果呈报:江南世家隐匿田亩达三十万顷。
周恒下旨涉事家族一律削爵夺职。
这道旨意在朝野引起震动,数位致仕老臣联名上书,周恒留中不发。
周恒在围场召见边将,李罡从西域赶回禀报都护府建制已毕。
"北境近来不安分。
"周恒望着远处群山,
"朕欲设立北庭都护府。
"
李罡沉吟:
"兵力恐难支撑两线布防。
"
"募兵。
"周恒决断,
"就从江南被削爵的世家子弟中招募。
"
陆丞赞许:
"此举既可充实边军,又能化解江南怨气。
"
冬雪初降北境传来急报:戎族二十万骑兵南下,周恒连夜召集群臣。
"朕要亲征。
"周恒语气不容置疑。
陆丞劝阻:
"陛下坐镇京师更为妥当。
"
"不必再议。
"周恒起身道
"陆爱卿监国,李罡随驾。
"
大军出征那日京城百姓夹道相送,陆丞率百官送至十里长亭。
北境战事持续三月,周恒采纳李罡建议,以精锐骑兵截断戎族粮道,寒冬腊月戎族不战自溃。
捷报传回时正值除夕。
陆丞在文华殿接到战报,立即下令犒赏三军。
开春后周恒凯旋,他未直接回宫而是先去太庙祭告,次日朝会宣布设立北庭都护府。
新政推行初见成效国库日渐充盈。
周恒下令修缮运河,并在各地设立官学。
周恒在御书房召见陆丞:
"朕欲改革科举加设实务策论。
"
陆丞呈上方案:
"臣已拟定章程。
"
方案颁布后南方士子联名反对,周恒罢免了带头闹事的几位名士风波渐息。
一年后第一批新科进士入朝。
周恒亲自考核,将其中优异者派往州县历练。
运河修缮完工那日,周恒与陆丞同乘龙舟巡视。
看着两岸新垦的农田周恒道:
"该解决藩镇问题了。
"
陆丞会意:
"陛下准备从何处着手?
"
"河东。
"周恒目光深远,
"节度使王崇年事已高其子不堪大用。
"
三个月后王崇上书请辞。
周准其奏改河东为三道各设观察使。
其他藩镇见状纷纷上表以示忠诚,周恒顺势收回节度使的财权。
这年冬至周恒在宫中设宴。
酒过三巡他单独召陆丞至偏殿。
"朕这些年的作为史官会如何记载?
"周恒望着殿外飘雪。
陆丞躬身:
"陛下文治武功堪比文景。
"
周恒轻笑:
"朕不在乎身后名,只望这江山能真正海晏河清。
"
次年开春周恒下诏修订律法。
废除酷刑十三条,轻赋税二十余项。
又设登闻鼓许百姓直诉冤情。
秋审时,周恒亲自复核死囚名册,勾决人数较往年减半。
太学扩建完成那日周恒亲临讲学。
面对数千学子,他道:
"为官之道在通晓民情。
"
这话传开后,各地官员纷纷深入乡里。民怨渐息,政令畅通。
腊月里边关传来消息:西域诸国遣使朝贡,周恒在麟德殿设宴款待。
宴席散去后,周恒独坐殿中。
陆丞前来奏事见他望着先帝画像出神。
"父皇若在,不知会如何评价朕这些年。
"周恒轻声道。
陆丞沉默片刻:
"先帝必感欣慰。
"
周恒转身:
"明日开始筹备封禅大典。
"
封禅泰山的消息传出,百官上书劝进。
礼部用了一年时间准备,各项仪制均已就绪。
然而就在启程前夜周恒突然取消行程。
他在诏书中写道:
"天下初定不宜劳民伤财。
"
这件事后周恒愈发勤政。
每日批阅奏章至深夜,时常召见地方官员了解民情。
又是一年科举放榜,周恒在琼林宴上对新科进士说:
"望尔等记住权力来自百姓。
"
这句话后来被刻在太学门前,成为大周官员的座右铭。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五年。
大周国力日盛四夷宾服。
这日朝会周恒突然宣布:
"朕欲立宪。
"
满朝哗然,陆丞先出列道:
"陛下何意?
"
"制定成文宪法明确君臣权责。
"
周恒道,
"后世子孙皆需遵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