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缕天光湮灭时,程岩翻身上马。白马踏上官道的瞬间,所有水泥灯笼同时大亮,将界碑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刻痕照得纤毫毕现。碑阴最新添的一行字墨迹未干:“贞观十二年七月十八,蓝田百姓送侯爷赴洛阳传道“。
暮色如融化的青铜,缓缓倾泻在渭水河面。程岩策马抵达渡口时,最后一艘官船正收起跳板,船工们吆喝的号子混着水泥墩柱间的回音,在河面上荡出奇特的共鸣。新建的码头通体用蓝田特产的青灰水泥浇筑,墩台边缘特意做成波浪形,每道凹槽里都嵌着防撞的藤绳——浸过桐油的麻丝在暮色中泛着琥珀色的光。
“侯爷留神脚下!“
王守拙的喊声从栈桥尽头传来。少年今日着了件崭新的细麻短褐,腰间却仍滑稽地别着全套泥瓦工具,跑动时泥抹与墨斗相撞,发出叮当脆响。他身后拖着个奇怪的物件——竹编的拖架上放着块水泥板,板面阴刻的纹路在夕阳下泛着金红。
“乡亲们赶制的...“少年喘着粗气抹汗,露出腕上新增的烫伤。水泥板被立起时,程岩才发现是座日晷——但晷面刻着的并非时辰,而是蓝田全县的微缩地图。官坊的位置镶着粒寒铁砂,正与晷针投下的阴影重合。
“这针是特制的!“王守拙转动晷针顶端的铜帽,针管竟流出细沙——原是个简易漏刻。“二丫想的法子,说这样阴天也能计时...“
渡口突然骚动起来。阿罗憾的商船正在调整帆索,大食风格的三角帆掠过夕阳,在水泥码头上投下锯齿状的阴影。波斯老胡商今日格外隆重,羊皮坎肩上缀满水泥烧制的饰片,每片都阴刻着唐文与波斯文对照的词汇。他捧来的鎏金模型在暮色中流光溢彩,洛阳城的街坊布局纤毫毕现。
“侯爷看城南...“老人指甲撬动模型基座,整个洛阳城竟从中间分开。程岩瞳孔微缩——剖面露出纵横交错的钢筋骨架,俨然是座未完工的学堂雏形。更绝的是那些梁柱交接处,全用浸油麻绳缠绕,正是当年疏勒城墙的抗震秘法。
“留白处...“阿罗憾的蹩脚唐话突然流畅,“当种蓝田的玉米。“
一阵香风袭来。李明月不知何时已立在船首,猎装下摆沾着渡口的泥沙。她发间金冠今日换了样式——原本的凤鸟纹变成了水泥烧制的麦穗,穗粒竟是掺了金粉的蓝田玉。见程岩望来,公主突然解下玉带钩,轻轻放在日晷中心。
“本宫在洛阳等你们。“
羊脂玉上的北斗七星图与晷面地图重合,天枢位镶着的寒铁砂正好盖住官坊标记。程岩突然发现,带钩背面用针尖刻着行小字:“愿为星火,照此山河“。
“装船——“
号子声中,庄户汉子们抬着各色奇物登上甲板。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套水泥烧制的农具:中空的锄柄里藏着备用铁头,耧车腿的调节机关用磁石固定,连镰刀柄都刻着防滑的细纹。赵里正抱来的陶瓮揭开时,酒香惊飞了栖息在帆索上的鱼鹰。
“头道玉米酒...“老汉指甲在瓮口一抹,带出黏稠的酒液,“用官坊新窑煅的...“
程岩接过陶盏,琥珀色的酒液里沉着粒未化的冰糖。这分明是王守拙的手笔——去年冬日那孩子捧着官坊分红,非要买长安西市最贵的“水晶饴“孝敬他。酒液入喉的灼热里,忽然尝到丝铁锈味——盏底竟沉着几粒寒铁砂。
“洛阳水硬...“陈大拄着水泥假肢过来,递上个皮囊,“带着蓝田的土。“
皮囊里装着十二包油纸裹的土壤样本,每包都标着采集地的特征。最厚那包来自官坊旧址,掺着煤渣与铁屑的泥土沉甸甸像块矿石。程岩忽然注意到,包裹的油纸上印着淡红色的指印——是二丫那孩子的手笔,她总爱把朱砂藏在指甲缝里。
“侯爷!看这个!“
“阿罗憾从龟兹商人手里买的...“少年声音突然哽咽,“说...说是当年守城将士的...“
暮色完全笼罩河面时,最后一箱货物被抬上船。樟木箱里整齐码放着水泥烧制的教学器具:可拆解的斗拱模型、带有标尺的夯土锤、甚至还有微缩的冶铁炉。程岩拿起个巴掌大的水轮碾,发现碾槽里刻着“蓝田官坊贞观十二年七月“的字样。
“该启程了。“
李明月的声音混入晚风。她立在船头的身影被夕阳勾勒出金边,猎装皮质臂鞲上的水泥甲片正渐渐亮起荧光——原来掺了夜光矿粉。程岩突然发现,每片甲甲上都刻着个极小的“程“字,笔画间藏着终南山的石英颗粒。
“放灯——“
随着赵里正的吆喝,数百盏水泥灯笼被放入渭水。这种特制的浮灯用轻质水泥烧制,灯罩上镂空雕刻着各村的纹样:西庄的麦穗、东屯的鱼纹、官坊的窑火...王守拙放的那盏最为精巧,灯座竟是微缩的蓝田学堂模型。
灯火顺流而下时,阿罗憾突然击掌。商船桅杆上垂下条布幅——水泥浸染的麻布上,用荧光矿粉绘着洛阳与蓝田之间的漕渠全图。最奇妙的是那些标注驿站的位置,全嵌着真正的玉米粒,在暮色中泛着温暖的金黄。
“侯爷带上这个。“
崔仁师递来的木匣打开时,飘出混合着石灰与墨香的气息。里面整齐排列着十二卷微型《营造法式》,每卷都用水泥掺蚕丝制成的“石纸“书写。程岩展开第一卷,发现边批竟是王守拙歪扭的字迹:“官坊东墙第三窑,掺石英砂可耐急冷急热...“
“下官会常来蓝田。“中书舍人突然压低声音,露出袖中藏的水泥令牌——背面刻着“格物院督学“五个字,“太子那边...“
他的话被突如其来的歌声打断。岸上的庄户们不知何时排成了行列,正用夯土的节奏唱着新编的《击壤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水泥修我仓/诗书传我子...“老人们的缺牙漏风,孩童们的跑调,全混在渭水的涛声里。
程岩最后望了一眼岸上的日晷。寒铁砂在暮色中依然醒目,晷面那些密密麻麻的手印里,王守拙新按的那个还带着窑灰。少年突然追着启航的商船奔跑,将个鼓鼓囊囊的皮囊奋力抛来。
皮囊里装着水泥烧制的长安城模型。朱雀大街用掺金粉的浆料浇筑,大明宫的瓦当竟是真正的琉璃碎片。翻到背面时,程岩的指尖触到一处凹陷——皇城位置被刻意挖空,里面嵌着粒蜡封的玉米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