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溶洞。“程岩收起矿石,在图纸上打了个叉,“不能冒险。“
正午的阳光将两人的影子缩成脚下一团。白马驮着的铜壶突然发出“咕嘟“声——这是李泰特制的计时器,壶水烧干正好是午时三刻。程岩最后环视这片荒地:东面有天然水源,西面是采石场旧址,南边三里就是官道。除了那个溶洞...
“往北移三十丈。“程岩指向一片长满蒲公英的平地,“避开地下空腔,又能借到老河道的坚固地基。“
王守拙立即跑过去,麻绳丈量的声音惊起几只云雀。少年每量一丈就打下一个木楔,楔子顶端都涂着荧光矿粉,在阳光下闪着微弱的蓝光。最后他跪在地上,用水泥匕首在选定位置刻下十字标记,刀痕深达三寸。
程岩走过来,从马鞍袋取出个陶罐。罐中是特制的标记砂浆——蓝田水泥混入了碎瓷片和铁矿渣,凝固后会形成独特的青金色。他将砂浆浇在十字标记上,又插了根铁条作为中心桩。
“明日带水准仪来复核。“程岩拍拍少年肩膀,突然发现王守拙的耳后沾着片奇怪的叶子——那不是苜蓿,而是株罕见的双色蕨,只在石灰岩与黏土交界处生长。这进一步证实了此处的地质结构异常稳固。
日头攀过邙山脊线时,二丫带着格物院的学徒们穿过晨雾而来。少女发间的算盘簪子随步伐轻晃,檀木珠子碰撞声惊起草丛里几只蚱蜢。她手中捧着的鱼鳔水平仪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光泽,灌在其中的井水随着脚步微微荡漾,水面浮着的麦秆影子在底部刻度盘上投下细长的阴影。
“东高西低,差了三指半。“二丫跪在程岩做的标记旁,左眼眯成细缝。她突然从腰间解下个铜制圆环,环内侧等距镶着十二片不同材质的石片。当圆环平放在地面时,嵌着蓝田石片的那格正好对着麦秆的影子。
王守拙立即翻开记录簿,炭笔在“巳时三刻“的记载旁画了个星号。少年转身从驴车上搬下个古怪的装置——三根竹竿支起的框架上悬挂着七枚铜钱,每枚钱孔都穿着染成不同颜色的丝线。当装置支在选址中心时,赤色丝线突然自行绷直,指向东北方四十五度角。
“阿罗先生说这个方向...“少年拽了拽丝线,铜钱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地下三丈有硬土层。“
程岩接过学徒递来的洛阳城图,羊皮纸边缘已经磨得起毛。他手指沿着旧河道标记移动,在二丫测出的低洼处画了个朱砂圆圈。图纸突然被一只布满老茧的手按住——老石匠赵五不知何时蹲在了旁边,他指甲缝里还嵌着青石粉末。
“侯爷,这地方老朽熟。“老人从怀里掏出块带着体温的石灰岩,石面上用铁钉刻着歪扭的记号,“武德六年修南城墙,在这儿取过石料。“他翻转石块,背面竟密密麻麻刻着十几道划痕,“每取一车石,划一道。“
学徒中突然响起惊呼。一个瘦小少年手中的铜尺正在自行伸长——这把特制的折叠尺每节都镶着磁石,此刻竟像活物般节节展开,最终指向西北方向。尺尖所指处,几株蒲公英以反常的速度枯萎,露出底下泛白的土层。
“取土样!“程岩解下马鞍旁的青铜钻杆。当钻头旋入枯萎的蒲公英根部时,杆身的温度计突然上升了半刻——这是遇到石灰岩层的典型反应。钻杆提到三尺深时,带出的不再是黄土,而是夹杂着贝壳碎片的青灰色黏土。
阿罗憾的白须在风中飘动。老人跪在地上,将取出的土样放入铜钵,又倒入半杯透明的液体。混合物立刻沸腾起来,冒出带着海腥味的白烟。烟雾在空中凝成个模糊的兽形,前爪恰好按在图纸的朱砂标记上。
“三十年前...“波斯老人突然用生硬的唐话说道,“这里,是海。“
程岩眉头一皱。他接过铜钵,指尖沾了点冷却的沉淀物——细小的贝壳碎片在阳光下闪着珍珠光泽,确实是海相沉积物。图纸上的旧河道标记突然有了新解释:这恐怕是古黄河改道前留下的河口三角洲。
“拿绳来!“二丫突然跳起来。少女从驴车取下捆特制的麻绳——每隔一尺就系着个灌铅的桃木坠子。当绳子在选址四周呈放射状铺开时,所有坠子都微微偏向中心点,就像被无形的手拉扯着。
王守拙立即在记录簿上绘制新的测绘图。少年画线的炭笔突然“啪“地折断——这不是用力过猛,而是图纸某处突然隆起个米粒大的鼓包。程岩用刀尖挑开羊皮纸的夹层,里面竟然爬出几只半透明的白色小虫,虫体表面覆盖着细密的石灰质鳞片。
“穴居蠹。“李泰的声音从众人身后传来。亲王今日难得穿了件素色圆领袍,腰间的水泥算盘换成了小巧的铜制罗盘。他俯身捏起一只小虫,虫体在他指尖迅速干枯成粉末,“只活在石灰岩空洞里...“
话音未落,地面突然传来细微的震颤。二丫鱼鳔水平仪里的水面荡起涟漪,麦秆影子在刻度盘上划出个完整的圆弧。程岩立即单膝跪地,掌心贴土——这不是地震的波动,而是某种有规律的震颤,就像远处有支大军在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