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墨工赵安的声音混在柴火爆裂声中。老人赤着上身,古铜色的皮肤上沾满松脂凝结的金斑,手中三尺长的铁钩正拨弄着窑内柴堆。程岩注意到,每块松木都劈成三寸见方的规整小块,断面呈现出完美的放射状纹理——这是油路最为丰富的部位。
王守拙蹲在出烟口旁,手持琉璃瓶接取初馏的烟炱。少年面前的铜盘上已排列着十二个样本瓶,从第一瓶的灰白到最后一瓶的漆黑,呈现出完美的渐变。“每刻钟取一次样。“他举起第七瓶对着晨光观察,瓶中烟炱在光照下竟泛着奇异的蓝紫色光泽,“这是松脂精华最多的时段。“
辰时的阳光穿透特制的天窗网格,在青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程岩走向工坊北侧的水槽区,这里的石台上摆着数十个琉璃缸,每个缸中浸泡着不同种类的鱼鳔。阿罗憾枯瘦的手指正捏着一片半透明的鳔膜对着光观察,波斯老人灰白的须发上沾满细小的水珠。
“洞庭湖鳙鱼的鳔,胶原最韧。“
老人将鱼鳔放入青铜研钵,加入少量蓝田矿井水开始研磨。程岩注意到,研钵内壁刻着细密的螺旋纹,每当研磨满三十圈,这些纹路就会将混合物推向中央。研磨好的胶液呈现出罕见的琥珀色,在日光下能看到悬浮的晶体微粒。
二丫正在调试特制的恒温铜釜。这个双层结构的容器内壁镀着锡,夹层中流动着来自地底的恒温水。当鱼胶溶液倒入釜中,少女立即加入事先炼制的松节油乳液,用象牙棒以固定频率搅拌。“一百二十转每刻。“她的手腕稳定得如同机械,“多一转则稠,少一转则稀。“
午时的钟声从洛阳城方向传来,工坊内的温度已升至最高。程岩站在特制的揉墨台前,这台子用整块磁石雕成,表面布满拇指大的凹坑。他将松烟与鱼胶的混合物倒在台面上,立即开始按《墨经》记载的“揉九捣六“之法进行捶打。
“侯爷,加这个。“
王守拙递来一个青瓷小瓶。瓶中装着蓝田矿脉中提取的荧光粉末,在暗处会发出微弱的蓝光。程岩将粉末撒在墨团上,随着捶打,这些矿物颗粒逐渐形成网状结构——这是格物院最新发现的增韧方式,能使墨锭强度提升三倍而不影响研磨。
阿罗憾手持青铜模具走来。这些模具内壁刻着细如发丝的导流槽,当墨团填入时,空气会顺着槽缝排出,确保墨锭内部绝无气泡。程岩将模具放入水力压机,随着机关运转,三十石的压力持续作用了一刻钟。当成型的墨锭脱模时,表面竟如镜面般平滑,能清晰映出人影。
未时二刻,日影西斜。工坊东侧的测试区内,十二方新制的墨锭整齐排列在黄梨木案上。程岩取来特制的“听墨砚“,这方用蓝田响石雕琢的砚台,会在研磨时发出不同音调。当他的墨锭与砚面接触时,竟发出清越的钟鸣声,这是胶烟比例完美的标志。
“洇墨测试开始。“
二丫的声音在宣纸簌簌声中响起。少女手中的兔毫笔蘸满新墨,在特制的“千年版“上写下“格物“二字。墨迹在纸面上呈现出奇特的层次感——边缘锐利如刀刻,中心却保留着细微的笔触纹理。更妙的是,当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时,字迹会显出极淡的虹彩,这是墨中荧光矿粉的光学效应。
王守拙正在操作改良后的耐磨测试仪。这台精铜打造的装置,用蚕丝悬吊着一枚特制的玛瑙磨块,以固定压力在墨迹表面反复摩擦。当磨块划过千次后,少年用放大镜观察,墨色仅褪去不到一成。“比宫廷御墨还耐磨损。“他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
暮鼓声中,最后一道工序开始了。程岩手持特制的铜印,在每块合格墨锭的底部烙下“蓝田格物“的阳文。印章暗藏机关,按压时会将一层极薄的水晶釉料覆在烙印上,形成永久的防伪层。
阿罗憾取来秘制的保存匣。这些用沉香木与锡箔制成的双层容器,内壁涂抹着蜂蜡与矿粉的混合物。当墨锭放入后,老人会用火漆将匣口完全密封,火漆中混入的荧光矿粉会在暗处发出特定图案的微光。
“这批墨,百年后仍能研磨如新。“
最后一缕夕阳的余晖从西山隐去,藏书阁的琉璃窗棂上还残留着淡淡的金红色光晕。程岩推开活字工坊的梨木格窗,秋风裹挟着丹桂的甜香涌入,与室内松烟、檀香的气息交织成一曲独特的嗅觉交响。远处洛阳城的灯火次第亮起,恍若星河坠入凡间,而藏书阁内三百盏青铜灯也适时亮起,将整座建筑映照得如同白昼。
阁内的光线经过精心设计——每盏灯都配有蓝田水晶磨制的棱镜,将光芒折射成最适宜阅读的暖黄色。王守拙正手持麂皮,逐一擦拭排列整齐的活字,少年修长的手指拂过字面时,那些嵌在釉层中的荧光矿物便会在阴影处泛起微弱的蓝光,如同夜空中隐约的星辰。
“物字归位。““格字归位。““知字归位。“
二丫清亮的嗓音在寂静的藏书阁内回荡。少女捧着刚刚使用过的活字,按照《广韵》的顺序将它们放回特制的字库中。这个巨大的紫檀木柜内部分为三千个小格,每格底部都嵌着带磁性的青铜板,当活字放入时,背面的铁片会与之相吸,发出清脆的“咔嗒“声。
程岩拾起一枚“永“字活字,对着灯光细细端详。釉面下的陶胎呈现出细腻的蜂窝状结构,这是他改良的第七代配方——在黏土中加入极细的蓝田矿砂,使活字既能保持轻盈,又具备堪比金属的硬度。字面上的笔划转折处,能看到细微的金色闪光,那是釉料中添加的云母碎片,确保油墨不会在转角处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