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月忽然掀开车帘,指着路旁的水渠:“这坡度算得精准。“程岩顺着她手指方向看去,发现水流速度确实恰到好处。李泰闻言轻笑:“姑姑好眼力,这是按程侯爷的《水流新书》设计的。“
当格物院的飞檐终于出现在视野中时,程宁直接跳下马车往前跑去。少女的算囊在身后叮咚作响,像串特殊的铃铛。李泰望着她的背影,突然对程岩说:“令妹的《差分新术》,本王拜读过三遍。“
李明月闻言挑眉:“你偷看我给程侯爷的信?“亲王面不改色:“姑姑在信笺边缘批注的算式太过精妙,忍不住多看了几眼。“三人相视一笑,晨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在书院门前的《九章算术》影壁上,恰好组成个完美的等边三角形。
程岩至今记得第一次教妹妹数学的情景。那是贞观三年的初春,程宁跪坐在老宅的梧桐树下,用树枝在沙盘上歪歪扭扭地画着“一“字。程岩蹲在她身后,握着那只沾满沙粒的小手:“阿宁看好了,横要平,竖要直,就像算筹排列一样。“
暮色中,程岩望着城门下专心测量砖缝的妹妹,恍惚又看见那个扎着冲天辫的小丫头。当年沙盘里的歪斜笔画,如今已化作城门砖上精确到毫厘的测量。他下意识摸了摸腰间——那里别着程宁之前送他的“误差修正尺“,尺身上密密麻麻刻着各种补偿公式。
“阿兄,为什么九章算术要分方田、粟米这些篇目?“
记忆里的童音与现实中程宁的询问重叠在一起。程岩回过神,发现妹妹正用圆规在青砖上画着完美的圆。他仿佛又看见那个总爱追着自己问“为什么“的小女孩,当年在老宅的葡萄架下,他用树枝在地上画方田图的情景。
“因为世间万物,皆可度量。“程岩接过妹妹手中的铜尺,指尖在尺身的刻度上轻轻摩挲。这是他用战场缴获的突厥弯刀熔铸而成,送给程宁生辰礼。尺身上除了常规刻度,还刻着他们兄妹独创的“程氏校验码“——每寸之间用细如发丝的阴线标注着温度补偿系数。
程宁突然从算囊中取出个铜制物件,在晨光中“咔嗒“一声展开——竟是架精巧的折叠浑仪。少女手腕轻转,三层环圈自动校准到洛阳的经纬度,最内层的窥管直指尚未隐去的太白星。
“比阿兄设计的便携式还轻了三两。“她得意地眨眨眼,手指在刻度盘上轻轻一拨,铜环立刻投影出精确的日晷影线。程岩认出这是改良自他当年在军中设计的星盘,只是妹妹将笨重的黄铜换成了掺银的合金,还在轴心处加了自润滑的石墨垫片。
李泰不知何时已站在旁边,正用琉璃算珠反射阳光检验浑仪的精度。光斑在铜环间跳跃数次,最终稳稳停在“误差不过三厘“的刻度上。亲王挑眉:“程侯爷当年设计的星图仪,精度也不过如此。“
“阿兄试试这个。“
程宁从行囊中抽出卷竹纸,纸上密密麻麻写满算式。程岩刚触到纸面就怔住了——这分明是他独创的“格物体“,只是笔画间的转折更加凌厉。最惊人的是每个数字下方都标注着微小的温度、湿度补偿值,正是他当年教妹妹写字时强调的“环境变量思维“。
“青出于蓝啊。“程岩轻叹。他记得程宁小时候,自己握着她的手在沙盘上写“天地人“的情景。那时他总说:“写字如布算,要留修正的余地。“如今妹妹的字迹里,每个笔画转折处都藏着精妙的补偿算法,比他教的更胜一筹。
李明月忽然递来支奇怪的笔:“这丫头路上改良了你的铁笔。“程岩接过细看,笔尖竟是用陨铁打造的复合结构,轻轻旋转就能切换三种硬度。笔杆上刻着微型的标尺,正是他教妹妹的第一课——“度量是万物之本“。
程宁突然在地上画出九宫格,随手捡起石子摆出个幻方:“阿兄可还记得这个?“程岩微笑,这是他在程宁小时教的入门游戏。当年小丫头花了三天才解出三阶幻方,如今她摆出的却是九阶复合幻方,每个数字都符合“洛书“的阴阳属性。
“变式。“程岩袖中滑出几枚铜钱,叮当落在格中。石子与铜钱瞬间重组,形成动态平衡的“活幻方“——这是他在西域学来的高阶技巧。程宁眼睛一亮,立即从算囊取出把古怪的算筹,每根筹上都刻着波形图。筹落格中,幻方立刻开始周期性变幻。
李泰突然加入战局,袖中飞出几枚琉璃珠。珠子在格中滚动,竟然带着算筹自动排列成星象图。只是如今程宁布阵的速度,已比兄长当年快了整整三倍。
刘叔捧着个乌木匣子走来:“侯爷可还记得这个?“匣中躺着把磨损严重的铜算盘,正是程岩开蒙时用的工具。最令人惊讶的是算柱上刻着的稚嫩刀痕——那是程宁第一次学珠算时,偷偷刻下的“宁“字。
“阿兄当年说,算盘珠子要像呼吸一样自然。“程宁接过算盘,手指翻飞间打出段《九章算术》的韵律。程岩恍惚看见那个总爱趴在自己背上偷师的小女孩,如今指法已带着独特的节奏感,比他教的更加行云流水。
李明月从袖中取出卷泛黄的纸,竟是程宁十岁时临摹的《九章算术》注本。稚嫩的笔迹旁,是程岩用朱笔批改的痕迹。最动人的是页脚处兄妹俩合绘的“误差修正表“,当年歪歪扭扭的线条,如今已演变成程宁独创的“程氏校验算法“。
日头渐高时,程宁突然跑向城门拱券。她取出根丝线,两端各系着铜坠,在穹顶下摆出奇特的曲线。“阿兄看,宇文恺当年设计的抛物线,与我的《营造新法》计算结果只差毫厘!“
程岩望着妹妹在晨光中发亮的眼眸,想起她五岁时追着自己问“为什么桥要弯“的情景。如今这个总爱问为什么的小丫头,已经能用量化计算证明千年匠人的智慧。他接过丝线轻轻一弹,铜坠震动的频率恰好是洛阳城的声学共振点——这个发现,比他当年测量还要精确三分。
李泰抚摸着拱券上的砖缝,突然对李明说:“姑姑可知,程侯爷当年教妹用的《算术启蒙》,如今已是国子监的必修课。“亲王从袖中取出本装帧精美的书册,扉页上赫然印着“程岩程宁合著“的字样。
晨风拂过,书页哗啦啦翻到最后一章。那里用朱笔题写着程宁十四岁时写下的批注:“阿兄教我以规矩,我当还天地以准绳。“字迹清隽挺拔,早已看不出当年沙盘里歪斜的笔画。只有那笔画间藏着的演算逻辑,依然延续着程岩亲手教导的思维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