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说话,却能感受到彼此的心意,这种无需言语的默契,是多年并肩成长沉淀下来的信任。
快到家门口时,看到母亲还站在院门口张望,手里依旧拿着那件厚外套。
看到我们回来,她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回来了?快进屋,姜汤我又热了一遍,喝了暖暖身子再睡。”我们走进屋,喝着温热的姜汤,听着母亲絮絮叨叨的叮嘱,心中满是温暖。
子时的夜还在继续,可我们知道,这场关于豆腐堰的守护与探索,才刚刚开始。
灵蟒的存在、岩石上的符号、“玄机子”的阴谋,还有汪经纬留下的谜团,都等着我们去解开。
而我们兄弟俩,会带着坚定的信念,并肩面对所有危险,守护好家人,守护好这片承载着我们回忆与责任的水域。
喝完姜汤,母亲催促我们去休息,可我和月龙却毫无睡意,坐在桌前借着油灯的光,开始梳理今晚的线索。
月龙拿出纸笔,将灵蟒的外形、岩石上的符号、“玄机子”的关联一一记录下来,我则在一旁补充细节,偶尔提出疑问。
油灯的火苗跳动着,将我们的影子映在墙上,像是一幅无声的画卷,记录着这个不平凡的子时之夜。
不知过了多久,窗外泛起一丝微弱的白光,天边终于露出了黎明的迹象。
子时已过,新的一天即将到来,而我们的战斗,也将迎来新的开始。
我和月龙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了坚定与希望——无论前路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会携手同行,用自己的力量,揭开所有秘密,守护好我们珍视的一切。
忧乐沟里,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如同密集的战鼓,一阵紧似一阵。
从东头的陈家老宅到西头的符家湾,家家户户的院落里都炸开了火星,那些橘红色的光点在夜色中划出一道道绚烂的弧线,有的如同流星坠落,有的则在空中绽放成细碎的花火,将半边天空都染得通红。
热闹的声响顺着风势,越过田埂、穿过树林,传向豆腐堰的方向,与堤岸旁残留的虫鸣、水洞子泄洪时的潺潺水流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鲜活而热闹的除夕图景。
可我却没有立刻下水探查灵蟒的踪迹——方才与月龙在守鱼棚约定好,待子时过半,夜色最浓、人迹最罕至时,再借助父亲留下的潜水装备行动。
此刻距离约定时间尚有一刻钟的闲暇,我便决定先去探查一处关键点位。
这是我在研究父亲留下的《易数浅解》时发现的——每逢除夕子时,夬卦的主客易势点位会与豆腐堰的泄洪枢纽重合,形成“天地通气”的特殊格局,或许能为我们解开水底的谜团提供线索。
我沿着宽大的堤埂缓步前行,脚下的泥土因白日融雪、夜间上冻,变得格外坚实,每一步踩下去,都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堤埂两侧的芦苇早已枯黄,却依旧挺拔,在寒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这片水域的过往——父亲修建水洞子时的忙碌身影、我与月龙儿时在此嬉戏的笑声、还有无数个日夜守护这片水域的村民们的故事。
我的目的地,便是位于西堤与南堤交角处的水洞子——豆腐堰的泄洪枢纽设施。
这座水洞子是父亲耗费三年心血打造的杰作,采用从百里外运来的青石垒砌而成,七层泄洪口如同阶梯般自上而下排列,每一层的高度、宽度都经过精确计算,既能在汛期快速泄洪,避免堰水漫过堤岸,又能在枯水期保持水位稳定,保障周边农田的灌溉。
每一层泄洪口的内侧,都刻有精细的防水纹路——那是父亲根据古籍记载的“鱼鳞纹”改良而成,纹路呈弧形,能有效减少水流对石墙的冲击,延长水洞子的使用寿命。
往日里,它只是一座普通的水利设施,村民们路过时,只会关注水位的高低,很少有人留意它的细节。
可在今夜子时的神秘氛围下,水洞子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奇异气息。
青石表面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淡淡的冷光,像是覆盖了一层薄霜;泄洪口内漆黑一片,深不见底,仿佛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在黑暗中静静等待着被发现。
偶尔有水滴从泄洪口顶端滴落,“滴答、滴答”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回荡,像是古老的时钟在计数,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
我抬头望向天空,子时的星辰格外明亮,北斗七星的位置清晰可见,勺柄正指向水洞子的方向。
按照父亲《易数浅解》中“星辰定方位,易数断吉凶”的记载,此刻夬卦的阳数“7”正对应着水洞子的方位——阳数“7”在易数中代表“变化”,而子时又是一天中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再过十分钟,随着星辰移位,这个关键点位便会完全与水洞子重合,形成“天地易位”的特殊格局。
这种格局百年难遇,父亲在书中曾写道:“天地易位之时,气通于地脉,水映于星辰,万物皆显其本质。”
我隐约觉得,这个时刻的水洞子,或许能展现出平日里隐藏的秘密,比如与水底怪蟒、紫色黑影相关的线索。
出于这份直觉,我加快了脚步,朝着水洞子的方向走去,脚步依旧沉稳,却多了几分期待与警惕。
走到西堤与南堤的交角处时,朦胧的夜色中,一道熟悉的身影突然映入眼帘——是远在符家湾居住的符手高大师。
符手高大师在周围三县的名声,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