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麦穗鱼,体长仅五厘米,成群结队,约有五十尾,如同流动的银色细线,在水面下五米处游动,它们身上的水汽与周围的“气”脉相互呼应,形成一个个直径约半米的微小“气”场,这些“气”场相互连接,构成了一道无形的“预警线”,一旦有邪祟之气靠近,它们便会立刻四散逃离,通过“气”脉传递危险信号。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父亲在豆腐堰旁搭建的那些看似普通的守鱼设施,实则是用“气”脉布下的障眼法,是守护“气”脉枢纽的防线——守鱼棚的木柱并非随意搭建,而是按照“五行相生”的方位排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一根主柱,分别对应木、火、金、水,主柱直径约二十厘米,材质是耐腐蚀的杉木,中间的立柱对应土,直径约二十五厘米,形成一个小型的“五行阵”,能引导天地正气汇聚,阵眼就在守鱼棚的中央,埋着一块拳头大小的“镇石”;围栏的铁丝网间隙精确控制在三寸,既能防止偷鱼者进入,又不会阻碍“气”脉的流动,铁丝网的材质是镀锌铁,表面附着着一层微弱的金属性“气”脉,能增强“气”脉的稳定性,让正气能顺利渗透到水中,维系水域的“气”脉平衡。
连我的“意见”都能达到如此纤毫毕现的程度,以父亲深不可测的能力,又怎会察觉不到水底的异常?父亲的“意者”修为比我高得多,他的“意见”能覆盖整个忧乐沟,甚至更远的区域。
他之所以没有立刻采取行动,或许是在等待最佳时机,“跳梁小丑”的风水节点是关键;或许是想让我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判断,真正掌握“意者”的能力,从依赖他的保护,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守护者,承担起守护家园的责任。
村里人常说“珍似撞杆山,宝如豆腐堰”,撞杆山以盛产玉石闻名,山脚下的玉石矿曾让邻县的人羡慕不已,而豆腐堰则以“气”脉充沛、水土肥沃着称,堰边的农田年年丰收,村民们的身体也大多健康,很少有大病。
如今想来,这豆腐堰确实藏着无数秘密,它并非普通的堰塘,而是一个巨大的“气”脉枢纽——堰底的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质,如石英、长石,能持续释放出微弱的土属性“气”脉,每立方米土壤每小时释放的“气”脉量约为 0.1单位;
周围的山林与农田则不断向堰塘输送木属性与火属性的“气”脉,山林每天输送木属性“气”脉约 10单位,农田每天输送火属性“气”脉约 8单位;
天空中的雨水与地下的泉水带来水属性“气”脉,雨水每毫米能带来 0.5单位水属性“气”脉,泉水每天能带来 15单位;
岸边的青石堤坝则提供金属性“气”脉,每立方米青石每天释放 0.3单位金属性“气”脉。
五种“气”脉在堰塘中相互融合、循环,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气”脉系统,滋养着这里的生灵,也守护着忧乐沟的安宁,让这片土地免受邪祟侵扰。
每一处水波的起伏、每一次水流的涌动,都在传递着“气”脉的信息:水波平缓时,“气”脉稳定,五种属性的“气”脉比例均衡,土 20%、木 25%、水 30%、火 15%、金 10%;
水波剧烈时,“气”脉紊乱,某一种属性的“气”脉会突然暴涨,打破平衡,比如邪祟黑气入侵时,水属性“气”脉会降至 20%,黑色“气”脉占比 10%。
这仿佛是豆腐堰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用“气”脉的语言,讲述着它的过往与现在,等待着真正能读懂它的人——而我,作为陈家的“意者”,便是这故事的传承者与守护者,肩负着听懂它、守护它的使命。
我伫立在堤埂上,任由时间缓缓流逝。
怀表的指针已经指向丑时一刻,表盘上的罗马数字在月光下泛着微弱的银光,指针的走动声“滴答滴答”,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按照此前的观察,今夜该出现的人——符手高大师、半桶、鬼眨眼,还有哥哥月龙,都已各自离开:符手高大师确认了我的“意者”身份后,放心地返回了符家湾,临走前还特意看了一眼水洞子的方向,眼神中带着担忧与期待;半桶完成了他的“驱邪”仪式,提着胶桶回了村,胶桶里还剩下半桶水,是他用来稀释某种草药的;鬼眨眼则继续在山林中巡查,他的身影在树林间穿梭,如同敏捷的猎豹,警惕着外来的异常,防止“玄机子”的同伙靠近;哥哥月龙按照约定,返回守鱼棚准备潜水装备,他需要检查氧气瓶的压力、潜水服的密封性,确保下水后的安全,等待与我汇合,一起探查水底的邪祟源头。
后半夜的豆腐堰,只剩下我一个人。
四周寂静无声,唯有寒风掠过芦苇的“沙沙”声,如同大自然的低语,在夜色中回荡,时而急促,时而平缓,仿佛在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