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忧乐沟特有的“天藏地酒”,看似与心神食粮无关,实则也需以心神食粮的残渣为基底——将灵粮吸收后剩余的灵韵残渣收集起来,与忧乐沟的山泉水按 1:3的比例混合,再放入特制的陶瓮中,埋入九重山顶的地脉节点旁,经地脉灵火九九八十一天的淬炼,让残渣中未完全释放的灵韵与山泉水融合,转化为液态灵能。
这种液态灵能本质仍是灵识滋养物的衍生形态,只是更适合人类意者吸收,能间接辅助意者与灵物的灵识共鸣,提升意者对灵物的操控效率。
而意灵化形为特定种族的模样,看似随机偶然,实则暗含着灵识与天地灵脉的深层契合规律。
老山羊化形为山羊,并非巧合——其灵识中蕴含的“地脉亲和性”,与山羊长期生活在山地、亲近大地的特质高度共鸣,山羊的四肢结构能让它更稳定地站在山地表面,便于与地脉建立联结,化形为山羊后,老山羊吸收地脉灵息的效率提升了近四成,如同鱼儿在水中更易呼吸。
风巅虎化形为虎,是因它的灵识中蕴含风脉特有的“锐利与迅捷”,与猛虎的捕猎本能、爆发力相契合,猛虎的肌肉结构能支撑快速的奔跑与扑击,化形为虎后,风巅虎调动风脉灵息的速度提升了三成,减少了灵能损耗,能更高效地施展风系能力。
这些化形背后的深层逻辑,如同隐藏在意灵界深处的密码,等待着意者与灵物共同探索破解。
陈家的先辈们曾在典籍中推测,意灵的化形可能与它们诞生时的灵脉环境有关——诞生于地脉密集区域的意灵,更易化形为与大地相关的生物;诞生于风脉活跃区域的意灵,更易化形为擅长奔跑或飞行的生物,但这一推测尚未得到完全证实,仍需更多的实践与观察。
此前与小白猪的灵粮争夺中,老山羊虽未遭受直接的灵体攻击,却因短时间内吸收了过量的心神食粮,灵体出现了“灵息淤堵”的状况——其腹部位置,一团淡金色的地脉灵息如同充盈的灵息囊,在皮下缓缓蠕动,每一次收缩与扩张,都伴随着细微的灵能波动,波动频率比正常状态快了近两倍。
这种淤堵并非毒素堆积,而是灵息的转化速度跟不上吸收速度,导致多余的地脉灵能在灵脉通道中滞留,如同河流因水流过急而在狭窄处形成的淤塞。
老山羊的灵脉通道如同人体内的血管,虽能容纳一定量的灵能流动,却有其承载上限。
此次吸收的心神食粮,灵韵浓度极高,转化出的地脉灵能远超其灵脉通道的即时处理能力,多余的灵能便在腹部的灵脉节点处堆积,形成了“淤堵”。
老山羊每一次呼吸,都需调动自身灵识,如同纤巧的手指,试图梳理那些紊乱的灵能,过程中,滞留的灵能会摩擦灵脉通道的内壁,引发轻微的灵脉刺痛,这种刺痛如同人类的肌肉酸痛,虽不致命,却会持续消耗灵识,让它忍不住微微蹙眉,四肢也因持续的灵识消耗而显得有些无力,站立时需微微弯曲膝盖,以减轻身体的负担。
它选择蜷缩在九重山顶西侧的灵脉节点旁,并非随意之举——此处的灵脉节点是四方守护阵的“地脉输入口”,地脉灵息的流动虽不如撞杆山水洞那般汹涌,撞杆山水洞的地脉灵息流速约为每秒三尺,此处仅为每秒一尺,却异常平稳,如同缓慢流淌的长河,带着安抚与滋养的特质,没有剧烈的灵能波动,最适合灵体的修复。
老山羊将身体贴近地面,四肢展开,尽可能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让体表的每一根银毛都能接触到地脉灵息——这些银毛如同无数细小的导管,根部与体内的灵脉通道相连,能将外界平稳的地脉灵能引入体内,辅助疏导淤堵的灵息。
银毛在接触到地脉灵息时,会微微发亮,每一根银毛的尖端都泛着淡淡的金光,如同无数细小的灯泡,照亮了老山羊与地面接触的区域,形成一道微弱的光层。
周身的羊皮虽已重新披覆整齐,却仍能看到表面泛着的细微金色灵纹在微微颤动——这些灵纹是羊皮与地脉灵息共鸣的外在表现,每一次颤动,频率约为每秒三次,都代表着羊皮在帮助老山羊过滤外界灵息中的杂波,将纯度不足九成的地脉灵息过滤至九成五以上,确保引入体内的地脉灵能纯粹无杂质,那是灵体自我修复的无声证明,也是伴生灵具与意灵共生的重要体现。
就在老山羊专注于梳理体内淤堵灵息,灵识沉浸在与地脉的联结中的时候,一道黑色身影如同被风牵引的墨色绸缎,从九重山顶上方的云层中悄然降落——正是结束了忧乐沟外围灵息探查任务的风巅虎。
它的翅膀展开时,翼展几乎与山顶的宽度相当,约三丈,翅膀边缘的银色符文如同镶嵌在黑丝绒上的碎钻,在阳光下泛着璀璨的光芒,每一个符文都呈“风旋状”,符文的数量比之前多了两道,达到了十二道,这是它灵体成长的外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