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三年,八月之际,便是科举乡试之期。
因为八月属秋中,所以乡试又称秋闱,在各州府府城举行,崇州府府城距离大禾县有一段距离,是以乡试之期虽在中秋之后,可谢长宁和张承武却在八月初便准备动身出行了。
这次乡试不仅仅是谢长宁一个人的事情,也关乎到了整个谢家甚至桐木村的名声。
十里八乡,就得了三四个秀才去赶考,桐木村就占了俩,这对桐木村的来说,跟自家的喜事一样。
大清早起来,秋高气爽,村子里的人不约而同来到了村口,替两位年轻秀才送行。
“秀才公好好考啊,咱们桐木村的人就等着你们给咱们争光了!”
“就是,一定要高中啊,咱们都在村子里等着你们回来呢!”
耳边充斥着乡亲们的期盼和祝福,谢长宁和张承武只觉得肩头上的担子越发重了。
这一去,若是中了还好,若是不中,得让多少人失望?
所以,务必要用尽全力好好考啊!
“儿啊,莫要管别人怎么说,你尽力而为便是了。到了外边儿,别的都不重要,第一件事就是要照顾好自己,你从来没出过远门,府城可不比县城一般,那儿什么人都有,你到了外边儿千万记得低调行事,专心读书应付考试,其他的事情少掺和,尤其是一些麻烦事儿。”
崔氏说着,从怀里摸出来一个小荷包,塞进了谢长宁的手中。
“这里是三十两银子,你揣好了,务必要贴身放着。”
三十两!
谢长宁惊了一下,“娘,你给我拿这么多干什么?三十两,就是把乡试会试全考下来也差不多了,我乡试以后可能要先回家的,不用带这么吧。”
他向从前参加过考试的人打听过,也跟先生询问过,走一遭京城,参加完后面所有的考试,一路下来二十两银子就差不多了。
这期间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他完全可以来年再出发。
“我知道,我知道你中间还会回来,可穷家富路,你还是带着比较稳妥。”
捏着手里的荷包,谢长宁摇了摇头,“娘,这样不妥,银子都是哥哥嫂嫂们辛苦赚来的,你全拿给我让他们知道了,这不是让家里生出不合吗?娘,我这一去也不知道能不能中,四郎也有六七岁了,若要读书,可不能再耽搁了。不如这样吧,你把银子拿一些回去,跟二哥二嫂商议一下,先把四郎送学堂里面去吧。”
他虽然入书院的时间不早,十三岁才正式进了学堂,可他从小就喜欢念书,打小就会缠着谢长安教他读书识字,谢长安也是真心疼爱他这个弟弟,教他教得很认真,这才让他不至于延误了。
可四郎都七岁了,平日里也没人教导他,也是最近一年才跟着谢苁蓉和谢采薇,从乔馡那儿学了几个字。
是时候入学了。
这件事,乔馡和谢长安早已与崔氏提过,谢长宁再提起,崔氏忙不迭按住了谢长宁的手,冲他重重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