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报纸获得了陛下和太尉支持,自然要为陛下和朝廷代言,朝廷终於如愿以偿,得到一个操纵民意的工具,这当然有利於江山社稷,是好事。
但未来若是有那么一天,平原王年幼,她主持朝政,情况就不一样了,平原王哪怕不能亲政,寇淑也可以用他的名义搞一搞批示,
她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幼君哪怕没有亲政,关心民间疾苦,谁也挡不住,为避免被人造舆论,搞得十分被动,唯一的办法就是有样学样,邓氏也当办一报纸,可选靠拢邓氏的名土办报,好操纵士林,不过现在不行,现在邓寇两家的关係必须维繫好!
邓后想的非常远,而支持她这般思考的原因很多,陛下先天体弱;为生子又不惜旦旦而伐;自亲政以来,每天临朝听政,批改奏章到深夜,太过劳累;这些天车马劳顿,陛下明显体力不支,甚至需要人扶,他才二十多岁——
邓后隱隱有一种感觉,属於她的时代即將到来,越是如此,她越要谨慎,不能有任何疏漏,所以她笑著提议道,“陛下,寇侯既有大才,又是平原王的岳父,何不拜为侍中,为陛下出谋划策若是陛下有批示,可由寇侯对外出宣誥命。”
大汉的侍中一开始是给皇帝倒夜壶的,不过隨著时间的推移,侍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变成了皇帝身边的重要参谋,可以参与政务机密,並出宣造命,职务等级更是达到了比两千石。
此时能够担任侍中的官员有两种,一种是顶尖外戚,比如竇宪就干过这个活;另外一种就是即將被提拔为九卿这一类顶尖职务的文臣,皇帝要亲自考察一番。
邓后在此时推荐寇鰲,一是討好皇帝,表明自己没有私心;二是表明邓寇两家的亲近,多少也有试探的意思;三则多少有一些刻意,寇现在的种种做法,
土林必然不是很爽,那就要把他推到前面
刘肇想了想,说道,“皇后说的有理,不过有功者非寇一人,我朝侍中不定员,可以再安排两人,皇后兄鷺为虎责中郎將,主持宿卫,十分谨慎,几无错漏,朕甚为喜悦,可加侍中;梁商在广成苑办理育种事,颇有功劳,也可迁为侍中...“”
邓后听完,连忙推辞,却被刘肇否决,说是因功提拔,皇后不必推辞,邓后连续说了几次,这才作罢,她也是做做样子,她心里很清楚,皇帝一口气提拔三个外戚为侍中,这是赤裸裸的搞平衡,她还是得小心,再小心,避免被打击。
这一次交谈的次日,太尉张禹又发来了一份奏报,皇帝看过之后,明白了《洛报》的前因后果,同时牢牢记住了虞翊,此子竟然得到了张禹那般评价,看来確实不错,看来寇看人还有一套,竟然找了两个一流的门客。
看完了这一份奏报后,皇帝启程南下,但就在半路上,皇帝收到了一份急报,东阳侯刘祜天折,毕竟是自己喜爱多时的大侄子,突然没了,皇帝脑袋喻的,等反应过来后,立刻下令不得告诉清河王,不过已经晚了。
清河王刘庆又一次吐血,一下子病倒了,自上一次吐血后,刘庆就留下了病根,此时再一次吐血,此时又在出巡路上,根本没办法有效救治,皇帝无奈,留刘庆在半路,让皇后负责照料,自己急匆匆前往汉水边祭祀。
不过等到刘肇从汉水返回后,就得到了噩耗,刘庆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太医用参精丸吊著,才熬到了皇帝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