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心率监测仪突然发出警报。林晚秋衝进病房时,看见他心电波形与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曲线同步衰减,护士正在调整氧气瓶压力。母亲从袄夹层摸出张泛黄的图纸——1966年父亲绘製的超导计算机蓝图,算盘珠式的量子比特阵列与林晚秋的设计完全重合。
子夜的实验室里,磁通量子比特的纠缠態终於稳定维持5s。当示波器显示量子门操作误差低於1%时,宋浩突然指著数据流:“自校准程序又进化了!它居然调用了算盘的珠算算法...“林晚秋凑近一看,算法叠代曲线与父亲1966年绘製的超导逻辑门图谱完全重合,只是多了段类似算盘口诀的算术波形。
父亲的手指突然指向床头柜的旧算盘,算珠的磨损痕跡形成奇特的电路图案。林晚秋拿起算盘,发现底部刻著极小的晶片版图——1966年设计的超导量子比特阵列,每个算珠位置对应一个约瑟夫森结。“那年被批斗,“父亲的声音透过氧气面罩变得模糊,“我把晶片蓝图...刻在算盘底。“
她摸出未来科技年表,在1981年11月19日一栏写下:“磁通量子比特研製成功,发现父亲算盘里的晶片蓝图。母亲的算术题与超导算盘,共同编织著中国量子计算的珠算逻辑。“窗外,清华大学的夜灯与算盘珠的反光同步闪烁,仿佛在为传统数学与量子科技的融合计数。
监考组组长离开时,將自己的1977年高考准考证放在实验台上——背面刻著“量子计算先驱“,“先驱“二字被磨损得露出底下的晶片电路图。林晚秋展开,看见內侧用铅笔写著:“你父亲当年偷偷在高考卷上...画了超导计算机草图。“
父亲的算盘与母亲的高考模擬卷並排躺在工作檯上,前者记录著被时代掩埋的科技理想,后者承载著跨越时空的学术传承。林晚秋摸出焊锡丝,在量子比特晶片外壳焊上枚微型元件——那是用算盘珠的铜质轴套改制的,焊点在月光下像极了量子纠缠的符號。
高考模擬考的铃声突然响起。林晚秋冲向考场时,听见宋浩在实验室喊:“量子比特相干时间突破10s!“低温实验室的液氮白雾与考场的粉笔灰在空中交匯,形成独特的科技与教育共生图腾。她知道,在这个夜晚,中国量子计算的珠算时代,已经与一个父亲的高考遗憾紧紧焊在了一起,而人类对传统智慧与前沿科技边界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