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15日,柳州五菱机械厂的压铸车间里,林晚秋用镊子夹起组微米级的齿轮——这是用母亲织壮锦的竹梭和五菱厂报废的铝合金活塞改制的,s齿轮箱在扫描电镜下呈现出与日本精工相似的齿形精度。她的卡其布工装口袋里露出广西大学的协作函,“汽车微电子“的红章被柳江湿气浸出晕染,与齿轮表面的阳极氧化层形成奇妙呼应。
“传动效率达到92%,“宋浩隔著防尘面具比划,他刚从柳江造船厂拆来的船用齿轮还沾著青苔。林晚秋瞥见对方工装口袋露出的《机械工程学报》,1987年第6期的“微机械製造“章节被折成齿轮箱壳体的形状,页边用铅笔写著:“齿面粗糙度=壮锦纬线密度x0.1μ“。
父亲靠在压铸机旁的钢柱上,用母亲编织壮锦的铜梳改造齿轮脱模工具。“这铜梳1958年织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庆典的壮锦横幅,“他的中山装袖口露出1968年援越抗美纪念章,蹭到“汽车国產化“的红色標语,“现在用来脱微齿轮...也算织锦跨界。“咳嗽声突然打断话语,咳出的金属色粉末落在齿轮箱版图上,如同一串串微型传动节点。
母亲端著壮族铜鼓饭盒进来,壮锦围裙下露出柳州市科委发的《微机械许可》——“微电子机械“的烫金被错印成“微电孑机械“,却用壮锦丝线在旁边绣出完整的“子“。“五菱老师傅说咱们的齿轮箱像壮锦纹样,“她的银筷挑开饭盒里的酸笋鱼,动作与林晚秋调整压铸参数的手法如出一辙,“我把你爸的军功章焊在齿轮轴上了。“
广西机械工业厅的韦处长推开门,搪瓷缸里的茶叶梗在“柳州汽车城“的標语上漂成传动比曲线。“林工程师,“他的钢笔悬在《特种设备整改通知》上方,笔尖对准显微镜下的s齿轮,“有人举报你们...用汽车配件生產资本主义精密玩具。“
林晚秋的目光扫过父亲藏在工具箱里的1988年肺功能报告——“铝合金粉尘吸入超標387%“的结论旁,是她用红笔写的“类似微齿轮加工污染“批註。她摸出神秘人k.c.从底特律寄来的铝盒,1988年《icroics》被刻成壮锦“万字纹“,边缘焊著块从美国通用汽车报废设备拆的微型轴承。
“这是中德汽车技术合作的实验样本。“宋浩把通知翻到背面,用算盘珠排列的二进位码正好组成“珠江-长江经济带“的ascii值。林晚秋注意到他手臂新添的压伤——今早调试压铸模具时留下的,和自己锁骨下1987年刻蚀薄膜时的旧伤形成镜像。
子夜的压铸车间里,林晚秋用母亲编织壮锦的纬刀改造微齿轮修形工具。当三坐標测量仪显示齿形误差低於2μ时,父亲突然从袄里摸出个油纸包:“广西大学老战友藏在柳江底的高纯度镁合金,说比德国博世的还適合微机械加工。“油纸泛黄的边缘印著“1984年军工特供“,与他后颈日益明显的老年斑形成诡异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