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清楚。怀疑的情绪在几个新来的工人之间蔓延。
李子明没有立刻说话,他拿起那张单子,仔仔细细地从头看到尾。他不懂技术,但他能从张援朝那工整的字迹里,看到这几天的辛苦和专业。
“张师傅。”李子明放下单子。“我只问你一句话,你有几成把握?”
张援朝沉默了片刻,然后郑重地回答:“如果钱和配件到位,我有十成把握让它们重新转起来。”
“好。”李子明点点头。“钱的事情我来解决。你现在不用管成本,就告诉我,怎么做能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李子明这番话,让周围的工人都安静下来。他们看着这个年轻的厂长,想不通他哪来的底气。
张援朝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光。他等的就是这句话。
“老李,你跟我来。”他带着李子明和赵大刚,走到了车间中央那台巨大的碳酸化机旁边。
“这是整个生产线的核心,也是损坏最严重的设备。”张援朝拍了拍冰冷的金属外壳。“马国良他们根本不懂保养,里面的混合腔已经多处锈蚀,压力泵也老化了。按照常规修理,就是除锈,更换压力泵,但最多也只能恢复到它原来的生产效率。”
“那你的意思是?”李子明问。
“我不打算只修。”张援朝从口袋里摸出一根粉笔,直接在机器外壳上画起了草图。“你看,它原来的设计是单向进气,单向混合。我们可以在这里加一个旁通阀,再改造一下混合腔的叶片结构,把它变成一个双循环的增压系统。”
他越说越兴奋,手里的粉笔画得飞快。
“这样一来,二氧化碳和糖浆的混合会更充分,汽水的气会更足,口感更好。最关键的是,生产效率至少能提升一倍!”
赵大刚听得云里雾里。“老张,你说慢点,啥叫双循环?”
“简单说,就是原来一次只能办一件事,现在可以同时办两件事,速度自然就快了。”张援朝解释道。
一个年轻的技术员,是张援朝新收的徒弟,叫刘建,他看着图纸,提出了疑问:“师傅,这个想法是好,可这个旁通阀的尺寸很特殊,市面上肯定买不到。还有这个叶片,要改造成螺旋形,我们厂里现在的车床精度根本不够啊。”
这个问题很现实,再次让刚刚燃起的热情冷却下来。
“零件的问题,我来想办法。”张援朝的回答很坚定。“我认识几个退休的老钳工,他们的手艺,不比德国人差。只要有图纸,他们就能做出来。”
李子明看着张援朝,看着他脸上那种属于技术人员的执着和自信。
“需要多少钱?”李子明问。
张援朝犹豫了一下,报出一个数字:“光改造这一台机器,不算人工,材料和加工费,至少还要再加三千块。”
赵大刚的嘴巴张成了圆形。修就要一万,光改造一台又要三千,这简直是个无底洞。
“干!”李子明只说了一个字。“张师傅,你放手去干。钱的问题你不用操心,需要什么就列单子给大刚,让他去买。人手不够就再招。我只要一个结果,一个月之内,我要看到这台机器,按照你的新方案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