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援朝擦了擦手上的油污,走到李子明身边,说:“这只是第一台。要把剩下的设备全部改造完,还需要时间。”
李子明看着那台正在高效运转的机器,它不再是一堆废铁,而是工厂跳动的心脏。
“不急。”李子明说,“通知下去,今天晚上全厂加餐,有肉。”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工业堡垒,正在这片废墟之上,被一砖一瓦地重新建立起来。
机器改造成功的消息,比长了翅膀的鸟儿飞得还快。
接下来的半个多月,整个二号车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熔炉。张援朝带着几个新招的技术骨干,几乎是把家搬到了厂里。他们把那些被马国良废弃的设备一一拆解,清洗每一个零件,测量每一处磨损。
李子明兑现了他的承诺,资金上毫无保留。赵大刚的自行车几乎跑遍了海城所有的五金市场和废品收购站,甚至托了陈海生的关系,从外地紧急调运了一批特殊规格的钢材。
当所有改造过的生产线全部调试完毕,稳定运转起来的那一刻,整个车间的工人们都沸腾了。原本破败不堪的两个车间,现在拥有了五条高效的半自动化生产线,日产能被张援朝精确地估算出来,是一个让所有人都心跳加速的数字,一万瓶。
“老李,一万瓶!”赵大刚激动得脸膛发红,他抓着李子明的胳膊,“我们现在一天就能生产过去半个月的量!市府的订单,不出十天就能全部搞定!”
李子明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却远没有赵大刚那么乐观。他指着那些围绕着机器忙碌的身影,对赵大刚和张援朝说:“你们看,五条生产线,我们现在有多少人?”
赵大刚愣了一下,掰着指头算了算:“算上我们三个,还有新招的几个老师傅和学徒,满打满算不到二十个人。”
“二十个人,三班倒也看不住五条生产线。”李子明说得很平静,“机器有了,但没有人,它们还是一堆废铁。我们现在需要人,大量的人。”
张援朝也冷静下来,他补充道:“不只是人手,还需要是合格的人手。这些机器都经过改造,操作跟以前不一样,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不然很容易出事故。”
“招!”赵大刚立刻说道,“就在厂门口贴告示,咱们现在是海城的香饽饽,肯定有的是人来!”
“贴告示太慢了,而且来的人也杂。”李子明摇了摇头,“要做就做大一点。大刚,你去一趟《海城日报》,联系他们的广告科。”
“报社?”赵大刚没反应过来,“联系他们干嘛?给咱们的汽水打广告?”
“不,是招工。”李子明一字一句地说,“我要在报纸上,用四分之一的版面,刊登一则招聘启事。峰牌汽水厂,公开招聘,男女不限,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我们要招一百个人。”
一百个人。
这个数字让赵大刚和张援朝都沉默了。这已经不是小作坊的规模,而是一个正规工厂的编制。
三天后,《海城日报》的中间版面上,出现了一块豆腐块大小的招聘启事。在这个年代,除了国营大厂偶尔的内部招工,还从没有哪个私人工厂敢用这种方式公开招人。
启事刊登的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国营海城汽水厂的二号车间门口,就被围得水泄不通。黑压压的人群从厂门口一直排到了胡同口,至少有三四百人。这些人里,有附近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有被其他工厂辞退的中年工人,甚至还有一些穿着干净衣服,一看就是城里人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