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不满了。”李子明合上账簿,说出了一句让气氛瞬间冷却的话。
赵大刚愣住了:“什么意思?什么叫铺不满了?现在是人家追着咱们要货!”
“你看看最近一周的新增订单。”李子明把账本推了过去,“数量是不是比上半个月少了很多?再看看咱们运输队跑的路线,是不是已经覆盖了海城市区和周边所有乡镇的每一个角落?”
赵大刚不说话了,他拿起账本,仔细地看着。张援朝也凑了过去,扶了扶眼镜。
李子明站起身,走到墙上挂着的海城地图前。地图上用红笔圈出了他们所有的销售点,密密麻麻,几乎没有空白。
“一座城市,人口是有限的。一个人一天能喝的汽水,也是有限的。”李子明的手指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我们已经把这个圈子里的潜力,挖得差不多了。我们的增长,碰到天花板了。”
“天花板?”赵大刚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他不能理解,“咱们厂现在一天能赚过去一年的钱,这叫天花板?”
“今天能赚,不代表明天也能赚。”李子明转过身,表情严肃,“市场是水,我们是船。水面就这么大,船停在中间不动,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别人会造更大的船来撞你,或者在水里凿个洞,让大家一起沉下去。”
这番话让赵大刚和张援朝都沉默了。他们习惯了跟着李子明一路冲杀,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却很少去想胜利之后的事情。
“那……那我们该怎么办?”赵大刚有些茫然。
李子明回到桌边,抽出两张白纸。
“两条路。”他在第一张纸上写下“扩张”两个字,“走出海城,去旁边的丰收县、安平县,去更远的市里。海城的池子小了,我们就去更大的池子里游泳。”
赵大刚的眼睛立刻亮了:“这个我赞成!我早就想去看看了!咱们的汽水,肯定能卖遍全省!”
“别急。”李子明又在第二张纸上写下“创新”两个字,“海城这个池子,真的就挖干了吗?所有人都喝我们的汽水了吗?小孩子呢?老人呢?那些不喜欢喝甜水的人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发新的产品,把这些不喝汽水的人,也变成我们的顾客?”
张援朝的表情动了一下,他显然对这个话题更感兴趣:“新产品?比如……果汁?或者别的口味的饮料?”
“对!”李子明敲了敲桌子,“我们可以做专门给孩子喝的,糖分少一点,瓶子小一点的儿童汽水。我们甚至可以做提神醒脑的,给开夜车的司机和加班的工人喝的功能饮料。”
赵大刚的眉头皱了起来:“老李,你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又去外地,又要搞新东西,咱们厂里总共才多少人?钱够吗?精力够吗?我觉得咱们就应该集中力量,先去把旁边的县城市场拿下来!那都是现成的钱,看得见摸得着。搞那个什么新产品,万一卖不出去,钱不都打水漂了?”
张援朝却有不同看法:“只去外地,我们还是在卖汽水。别人很容易模仿我们。但如果我们有别人没有的新产品,那就建立起了技术壁垒。就像我们的‘金典1984’,到现在也没人能模仿出那个味道。”
“模仿不了又怎么样?研发不要钱啊?”赵大刚反驳道,“咱们现在账上是有点钱,可那是用来扩大再生产的,不是用来乱搞实验的!”
两个人当着李子明的面,就争执了起来。一个主张稳扎稳打,向外扩张。一个主张技术为王,内部创新。
李子明没有制止他们,等他们说得差不多了,才开口。
“你们说的,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