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去的人,叫什么?”
“赵大刚说,带队的是一个姓张的科长。”李子明把赵大刚在电话里提过的细节复述出来。
“王建国这个人,我知道一点。老国营的作风,盘子守得很严。”陈海生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点在关键处。“你们峰牌的报导,我看过。周书记也很欣赏。但海城是海城,省城是省城。”
“我明白。陈秘书,我不是来告状的。我只是想不通,现在都讲市场经济,为什么还有人能一手遮天,连公平竞争的机会都不给?”
陈海生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李厂长,这不是你想不通,是他们还没想通。有些人坐在老位置上太久了,忘了时代在变。”
陈海生接着说:“这件事,我知道了。我有个老同学在省里计委工作,我跟他聊聊,问问情况。你先让省城的人稳住,不要再起冲突。”
“谢谢陈秘书。”
“先别谢我,我只是打个电话。做生意,最终还是要靠你们自己。”
挂了电话,李子明心里的石头并没有完全落地。陈海生没有给出任何承诺,但他的话,却让李子明看到了一丝缝隙。他能做的,只有等待。
第二天,工厂一切照旧。钱卫拿着报表来找他讨论下个季度的生产计划,张援朝则带来了优化后“甜心果汁”的新配方样品。李子明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处理这些事务,但他的注意力总会不自觉地飘向桌上的那部红色电话机。
电话一直没有响。
第三天上午,李子明正在车间检查新到的那批白糖质量,办公室的文员跑了过来。
“厂长,有您的电话,是市委的陈秘书。”
李子明把手里的记录本交给张援朝,快步走回办公室。
“陈秘书。”
“子明,是我。”陈海生的称呼变了。“我跟你说个事。”
“您说。”
“我问了我那个同学。省里对搞活市场经济的态度是很明确的,鼓励竞争,反对地方保护和不正当手段。他跟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提了一下,要营造一个公平的营商环境。”
陈海生的话说得非常含蓄。
“我明白了。太感谢您了。”
“这只是敲山震虎。”陈海生的话锋一转,“王建国这种人,这次被敲打一下,可能会收敛,但根子上的问题解决不了。你们是外来户,没有根基,他有的是办法给你们下绊子。”
李子明认真地听着。
“你有没有想过,在省城找一个正式的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
“对。比如跟省供销社系统下的某个单位合作,或者找一个经营困难的集体企业联营。你们出产品,出技术,他们出渠道,出身份。有了一层官方的皮,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你不能总指望靠关系去解决每一次麻烦。”
陈海生的这番话,点醒了李子明。他之前只想着如何把货卖出去,却忽略了如何才能在省城“活下去”。
“陈秘书,我懂了。谢谢您指路。”
“路要自己走。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