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电话,他打了七八个。那些收了他钱的小报社,都满口答应绝不派人去。
最后,他拨通了省城日报社的电话。接电话的是总编。“王厂长,有事吗?”
“刘总编,我听说你们报社的刘健记者,准备去海城?”
“是有这个事。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题材,企业面对危机,如何用开放透明的态度应对。”刘总编的口吻不卑不亢。
“我希望你们能从‘大局’出发,不要去。一个外地小厂,不值得你们这么兴师动众。”王建国的口吻里带着命令。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王厂长,我们省城日报是党报,有我们的新闻原则。采访谁,不采访谁,我们自己会判断。不好意思,我还有个会。”电话被直接挂断了。
王建国拿着听筒,半天没动。
三天后,省城客运总站的广场上,十辆崭新的大巴车排成一列。车头挂着红色的横幅:热烈欢迎省城各界朋友莅临峰牌汽水厂参观指导。
赵大刚、李悦和马猴几个人在车门口忙着核对名单,分发矿泉水和面包。来的经销商比预想的多了一些,有三十多位。显然,赵大刚那番“砸摊子”的狠话起了作用,不少人抱着“倒要看看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心态来了。学生代表来了五十多人,剩下的大部分是看到传单后自己报名的普通市民,凑了将近五百人。
省城日报的刘健记者带着一个摄影师,也在人群中。
李子明站在第一辆车的车门前,手里没有稿子,也没有话筒。“各位朋友,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愿意给我们峰牌一个机会,也给你们自己一个看到真相的机会。我不多说,三个小时后,峰牌的工厂会向大家展示它最真实的一面。好与坏,干净还是肮脏,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嘴巴去尝。出发!”
车队缓缓驶出车站。经销商老周坐在窗边,看着外面,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他旁边一个年轻人,是大学城的学生,开口问他:“老板,您也觉得峰牌有问题?”
老周叹了口气:“卖了几个月,货是好货。就是不知道那报纸上说的是真是假。这年头,眼见为实。”
三个小时后,车队抵达海城峰牌汽水厂。迎接他们的是技术厂长张援朝,他穿着一身干净的白大褂。
“欢迎大家。我是工厂的技术负责人,张援朝。我们的参观,现在开始。”张援朝没有多余的客套话,直接带领人群走向生产车间。
隔着巨大的玻璃窗,所有人都看清了里面的景象。地面光洁,没有一丝水渍。穿着统一蓝色工服的工人们,戴着帽子和口罩,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一排排崭新的不锈钢罐体,在灯光下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