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来谈待遇,也不是来谈理想的。”李子明看着他,“我就是想请你喝杯茶,峰牌的东方新茶。你尝尝,然后告诉我,它会怎么死。”
林建国上下打量着他,片刻后,侧身让开了一条路。
“进来吧。门外站着,邻居以为是来讨债的。”
屋子里的陈设简单到了寒酸的地步。一张木板床,一张掉漆的书桌,两把椅子。唯一的亮色,是窗台上几盆长势很好的绿植。
空气里有淡淡的书墨味,掩盖了筒子楼的杂味。
李子明把带来的两瓶东方新茶放在桌上。
林建国没看那茶,自己倒了两杯白开水,一杯推到李子明面前。
“说吧,这次又准备了什么说辞?”
李子明没有坐,他环顾了一下这个小小的房间,墙角堆满了书籍和报纸。
“我没什么说辞。我说说我们厂现在的情况。”
他把京城糖酒会的盛况,那一千多万的订单,以及订单背后那即将把工厂撑爆的生产压力,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
他没说自己的雄心壮志,也没提自己怎么力排众议。他只讲问题,讲那些足以让任何一个企业瞬间崩盘的难题。
发货混乱,客户投诉,生产线超负荷,新员工废品率高,财务一团糟,还有赵大刚和张援朝那两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
他讲得很平静,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像是在陈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失败案例。
林建国一直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没插一句话。
李子明讲完了,端起水杯喝了一口。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一个暴富的穷光蛋,不知道怎么穿这身不合身的富贵衣裳,走两步就要把自己绊死。”他自嘲地补充了一句。
林建国终于开口了。
“你那两个兄弟,一个管销售,一个管生产。你让他们听一个外人的?”
“我会让他们听。”李子明答。
“你凭什么?”
“凭我分的清什么是兄弟情,什么是公司命。”李子明把杯子放下,“公司死了,情分也剩不下多少。”
林建国站起身,走到书桌前,从一摞文件中抽出一本薄薄的册子,扔在李子明面前的桌上。
封面是手写的几个字:峰牌公司问题诊断报告。
李子明拿起册子,翻开了第一页。
他只看了一眼,身体就不由自主地前倾。
报告的第一部分,是市场分析。上面精准地列出了东方新茶爆火的几个偶然和必然因素,包括市场空白、消费群体心理,甚至分析了北冰洋应对失误可能带来的后续市场变化。
第二部分,是产能危机预估。林建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峰牌现有产能下的订单完成率,以及最大违约风险。那个数字,和王会计熬了几个通宵算出来的结果,相差无几。
第三部分,是内部管理漏洞。这一部分让李子明背上冒出了冷汗。报告里写道:“创始人铁三角结构,初期高效,规模扩大后必然导致权责不清,内耗严重。销售与生产的矛盾是表象,核心是缺乏统一的计划与协调机制。预计半个月内,将出现因生产计划冲突导致的重大交货失误。”
这说的不就是前几天赵大剛和张援朝的争吵吗?
他继续往下翻。
“建议:立刻成立计划部,统筹生产、销售、采购三大环节……”
“建议:建立标准化质检流程,将权力下放给车间主任,并设立淘汰机制……”
“建议:财务部独立核算,引入成本控制概念,改变小作坊式的报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