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散衙,秦思齐提前订下醉仙楼一个临街的雅间,宽敞明亮,足以容纳十余人。
儘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看到应邀前来的竟有十二位同僚,其中大半是各部的同年,还有几位是平日有些往来、品级相近的其他清要衙门官员时,秦思齐的心还是忍不住抽紧了一下,这阵仗,怕是真要大出血了。
酒过三巡,菜上五味,雅间內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精致的菜餚流水般呈上,陈年的雕酒开了一坛又一坛。这钱不能白,秦思齐打起精神,將语言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不再像昨日在衙署那般一味谦逊推諉,而是巧妙地將话题引向了共同的回忆与未来的期许。
先与状元陈斋翰回忆起当年殿试传臚时的激动与惶恐,与探张汝霖探討某篇古文经典的微言大义,引得满座皆赞其根基扎实,与几位同在翰林苦熬资歷的同僚,共诉编修典籍的甘苦与对未来的迷茫。
秦思齐端起酒杯,站起身,言辞恳切:“诸位同年,思齐不才,蒙恩师李尚书不弃,得以在万寿献礼之事中略尽绵薄。
然我辈读书人,所求者,绝非一时之虚荣。昨日殿上风光,终会散去,唯有同儕之谊,同志之道,方能歷久弥新。今日之聚,非为庆贺秦某,实为我等寒窗十年,初入仕途之互勉!
愿我辈无论身处何地,位居何职,皆能不忘初心,心存黎庶,他日若能於国於民有所裨益,方不负圣人之教,不负今日醉仙楼之酒!”
秦思齐这番话,既抬高了格调,规避了张扬惹眼的嫌疑,又极大地拉近了与眾人的心理距离。
秦思齐没有独占功劳,而是將自身置於同年这个集体之中,强调共同的出身与理想。一时间,雅间內眾人纷纷动容,举杯相应。
“思齐兄所言极是!”
“当浮一大白!为我辈之前程!”
“无论日后是留京还是外放,这份情谊,断不敢忘!”
觥筹交错间,原本可能夹杂的些许嫉妒与隔阂,似乎真的在这酒意与共情中消融了不少。秦思齐清晰地感觉到,他与这些同年、同僚之间的关係,经过此番破费与交心,明显更进了一层。
这七十五两银子,买的不仅是酒菜,更是一种人情的投资与官场网络的初步编织。心中虽肉痛,却也知道,这笔费,在某些关键时刻,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宴席直至亥初时分方散。眾人皆是微醺,互相搀扶著,说说笑笑地步出醉仙楼。冬夜的寒风吹在发热的脸颊上,格外醒神。
就在眾人於酒楼门前拱手作別之际,一阵清脆而规律的马蹄声与车轮碾过青石板的轆轆声由远及近。
只见一架造型古朴却不失华贵、车厢上鐫有蟠螭纹饰的马车,在几名便装护卫的簇拥下,缓缓停在了醉仙楼不远处。
车帘掀开,一位身著玄色锦袍、外罩紫貂斗篷的年轻男子躬身下车。面容俊朗,眉宇间自带一股英气与不容置疑的威仪,目光扫过秦思齐这一行人,最终落在了被眾人围在中间的秦思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