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家,关於刚刚你们谈论到的那个《兰亭集序》,不知为何物为何赵估与李泰谈及那物,均是一脸的激动之色。”
“杨广,你不会没听说过《兰亭集序》吧。”
张泊的话语令得杨广一愣。
店家怎么又將问题反问给他了。
而见到杨广此等神情,张泊便知晓,杨广確实没有听说过《兰亭集序》。
“那你知道王羲之吗”
“王—羲之,有点耳熟。”
“行吧,那我便来为你大致地讲解一下,这《兰亭集序》是晋朝时期的王羲之,所写的一张字帖,其在书法界被封为极品,北宋时期的米带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杨广有些无语地撇了撇嘴。
说到底,这不还是一张字帖吗。
对他而言,字帖终归是字帖,如果让他选择,恐怕还是一罐,不,一箱快乐水比较划算。
张泊注意到了杨广不在意的神情。
他也没有多说什么。
不说隔行如隔山,就说杨广的那个性子,就不是看重《兰亭集序》的性格。
忽地,张泊意识到一件事。
如果,唐朝时期有《兰亭集序》,那么相对应的,隋朝时期,同样也有《兰亭集序》!
而且,依然还在永欣寺的辩才和尚手中。
如果,他能够拿到两幅《兰亭集序》的真跡。
恐怕要震惊收藏界了。
不过,张泊仅是想想,便放弃了这个打算。
有一副《兰亭集序》已经足够了,贪多嚼不烂。
天宝十二年,陇右。
陇右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陇西郡,后来在汉武帝刘彻时期,设立河西四郡,至此,陇右算是正式地纳入了中原的版图。
待到后来,贞观元年,置陇右道。
其为大唐十道之一,管辖19个州和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可以说,西域的一切,都隶属於陇右道的范围。
唐睿宗景云二年(717)年后,陇右道被分割成了两份。
以黄河为界,黄河以东设陇右道,黄河以西设河西道。
刚好,现在的哥舒翰,所担任的正是陇右,河西两镇节度使。
李白与杜甫经过月余的跋涉,如今终於抵达了陇右的治所鄯(shan)州,並且已经来到了节度使府的门前。
节度使府作为节度使平日里办公的场所,门口有著重兵把守。
因而,李白与杜甫两人还未靠近,就被门口的士卒拦了下来,“站住!你们是何人来这何事”
一位守门的士卒厉声问道。
“我名为李白,字太白,这位是杜甫,字子美,我们两位乃是掌书记高適的故人,今日来此,特来见掌书记高適一面。”
门口把守的士卒,互相之间看了一眼,脸上均露出了极为郑重的神色。
虽然掌书记官职不大,仅仅为从八品,主要负责战情军需的记录、文书、信件等事务。
但是掌书记高適不同,他可以称得上哥舒翰节度使的亲信。
正是在哥舒翰节度使的引荐下,高適才能够担任左驍卫兵曹,以掌书记在节度使府中任职,甚至,能够跟隨著哥舒翰节度使一同入朝。
据说,哥舒翰节度使还曾在陛
因而,在听到高適这个名字后,门口士卒的態度稍缓。
“如此,你们在这安心等待,我去稟告。”
士卒说完,便转身前往了节度使府中。
不多时,就见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者,从节度使府中一路疾行而出。
其正是如今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府中的掌书记高適。
此刻的高適,心情那是异常激动。
虽然他先前收到过好友李白的信件,说要前往陇右,告知他一个天大的事情。
但是,没想到,李白此行不是一人前来,还带来了他们两人的共同好友,杜甫杜子美。
快步来到门口,高適一眼就见到了风尘僕僕的李白与杜甫。
当即,他的脸上洋溢著一抹灿烂的笑容。
“太白,子美,许久不见了。”
望著面前笑意盈盈的高適,李白脸上同样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是啊,距离我们上次相见,已经过去九年了吧。”
虽然九年未见,但是当年三人在一起的场景,对李白而言依然歷歷在目。
上次三人见面,还要追溯到天宝三年。
他刚被赐金放还,就在洛阳与杜甫相遇,接著他们一同结伴前往了梁宋地区,之后便遇见了高適。
当时的三人心中各有大志,理想相同,相见恨晚。
在此过程中,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
然后三人结伴前往齐鲁大地,在此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听到李白提起当年之事,高適的脸上也是浮现出一抹追忆之色。
可以说,当年他与李白杜甫两人一同从梁宋游览至齐鲁的那段时光,算是他人生中最为快乐的一段经歷。
“是啊,已经过去九年了,走,我们进去详谈。”
高適说罢,便领著李白与杜甫二人,一同前往了节度使府中。
在准备好茶水糕点等一系列的事物后,高適一脸笑意地和李白说道。
“太白,子美,不知你们最近的境况如何”
“我还是老样子,在大唐境內东奔西走,游览名胜古蹟。”
虽然李白想直接告知高適有关后世之事,但是高適既然都这么问了,那他还是决定先行回答高適的问题。
高適点了点头。
这確实是他这位好友会做的事。
隨后,高適又將目光看向了好友杜甫。
“自打与达夫你分別之后,我便一直待在长安寻找机会,如今,已经过去了八年,依然一事无成。”
谈及八年碌碌无为,杜甫极为坦然。
但是得知这一切的高適,脸上的笑容消失不见,转而是一脸担忧。
“子美,要不—来陇右任职可好”
虽然高適知晓,杜甫想要靠自己的学识获得官职,但是,目前看来,情况有些不太乐观。
为了好友著想,他或许可以向节度使哥舒翰引荐一番好友。
以好友的才学,谋个一官半职,应该不是问题。
对於高適的提议,杜甫摇了摇头。
“达夫,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官职一事,我已不再执著。
我们此次前来,其实是有要事要与达夫你说的。”
“要事”
高適募然联想到先前李白寄给他的信件中,所提到的那件天大的事情。
而且,他也觉察到了李白此行,那超乎寻常的速度。
根据信件所言,李白当时身在江陵,而以江陵与陇右的距离,一路上慢慢行走,恐怕要半年之久。
但是,如今才两三月的时间,李白便从江陵抵达陇右。
可以说,行程飞快。
如果说,他的两位好友,行进如此迅速的原因,就是来此告知他某件事情的话。
那么,这件事一定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