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巳城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重建工作已然在悲伤与坚韧中展开。残垣断壁间,幸存者们默默收敛同伴的尸骨,清理着焦黑的土地,眼中除了悲痛,更多了一份劫后余生的坚定。
现实世界,闽江口指挥部。闫慧的身体在精心治疗下逐渐恢复,但龙婆的牺牲和雷豹等人的壮烈,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她的心头。通道虽然稳固,但付出的代价太过惨痛。她深知,被动防御绝非长久之计,两个世界的交流与理解,需要更稳定、更系统的平台。
这一日,赵启明将军与几位核心参谋,以及刚刚恢复些许元气的闫慧,进行了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全息屏幕上,展示着一个位于闽浙交界处、灵秀山脉之中的选址方案。
“此地山势环抱,藏风聚气,地脉能量平和而充盈,且历史上曾是百越与中原文化交融之地,符合你提出的‘多元融合’理念。”一位地理顾问介绍道。
闫慧凝视着那片郁郁葱葱的山林,脑海中勾勒出一幅蓝图。她轻声道:“不仅仅是地理位置,建筑本身也应是文明的体现。我建议,借鉴百越干栏式建筑的风格,依山就势,与自然融为一体。建筑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聚灵阵与静心阵。”
她的提议得到了顾怀远教授的大力支持:“妙极!干栏式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与上古先民的智慧不谋而合,既能有效利用地脉,其独特的结构本身也暗合某些古老阵法的原理!”
方案迅速敲定。在dA最高权限和洪荒巳城残存力量的远程协助下,一座风格独特的学院开始在这片灵山秀水间拔地而起。楼阁以粗大的木柱撑起,底层架空,通风防潮,上层居住、讲学,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或青瓦,与周围的山林云雾浑然天成。廊桥连接各处建筑,蜿蜒曲折,移步换景。
闫慧亲自为学院题名——明晦学堂。
取“晦明镜”厘定阴阳、照彻梦实之意,亦寓示着文明之光将在明晦交织中传承不息,探索已知与未知的边界。
学堂建立的初衷,并非仅仅培养战斗人员,而是旨在沟通两界文明,研究古老传承,培养能够理解并运用多元力量、拥有广阔视野和坚定道心的新一代。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学堂迎来的第一批“问题学生”,就给这片刚刚启航的净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波澜,也悄然牵动了一段尘封的情感。
明晦学堂首次面向两个世界招收适龄学员的消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经过严格筛选,第一批学员共计百人,其中既有洪荒巳城选拔出的、具备修行资质的少年少女,也有从现实世界千万人中脱颖而出的、拥有特殊感知或天赋的年轻人。
开学典礼简单而庄重。闫慧作为名誉山长(因需稳定通道,不常驻),由青萝(代表洪荒)和一位dA资深人文教授(代表现实)共同主持。
学员中,一个来自现实世界闽东沿海的瘦弱少年,显得格外沉默寡言。他叫阿海,档案显示其祖上是世代以船为家的“疍民”,信奉蛇神(当地尊称为“九使王”)。他的天赋评估中有一项极为特殊:能在梦中与海洋生物沟通。
起初,阿海只是不合群。理论课上,他对现代科学和洪荒修炼体系都显得兴趣缺缺;实践课上,他的灵力感应微弱,体术也平平。他常常一个人跑到学堂附近的山涧或登高望海,一坐就是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