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观一家合资服装厂时,她看到了全自动的裁剪设备和高速缝纫机流水线,效率之高令人咋舌;在熙熙攘攘的服装批发市场,她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新奇面料和五花八门的服装款式,很多是她想都未曾想过的。
她的速写本很快就画满了各种服装款式、颜色搭配和面料细节的草图。
她站在人流如织的市场里,看着那些操着不同口音的商贩和顾客,心里那个关于未来的模糊蓝图,似乎正在一点点变得清晰和具体。
晚上,她兴奋地跟宋祈年分享白天的见闻,叽叽喳喳,像只快乐的小鸟。
宋祈年大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在她对某个技术或管理细节表示困惑时,会结合白天的参观内容,用他军人特有的逻辑,言简意赅地帮她分析几句,往往能让她豁然开朗。
行程的最后一天是自由活动。
宋祈年拒绝了战友一起去逛景点的邀请,带着黎书禾,再次来到了那个巨大的服装批发市场。
“看看,有什么想买的。”他对她说,目光扫过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
黎书禾知道,他是想让她亲自挑选一些喜欢的布料或者样子带回去。
她心里暖暖的,却没有像其他军属那样忙着采购时髦衣物或化妆品,而是径直走向了那些售卖辅料和布料的区域。
她仔细地挑选着各种颜色的纽扣、别致的花边、闪闪发亮的珠片,又扯了几块在内地少见、质地特殊的布料小样。
她的目光专注而专业,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侦察。
宋祈年跟在她身后,默不作声地帮她提着逐渐变重的袋子,看着她与摊主熟练地讨价还价,看着她因为发现一块心仪的面料而眼睛发亮,冷硬的唇角始终带着一丝极淡的弧度。
回去的火车上,黎书禾抱着那个装满了“宝贝”的旅行袋,靠在宋祈年肩头,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南方景致,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对未来的憧憬。
“祈年,”她轻声说,“我好像……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
宋祈年侧过头,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坚定而明亮的光芒,点了点头:“嗯。”
他没有问她要怎么做,只是将她的肩膀揽得更紧了些。
回到部队驻地,曾诗英已经把孙子照顾得妥妥帖帖,家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看到儿媳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般,眼神里多了以前没有的自信和开阔,她欣慰地笑了。
黎书禾没有停歇,立刻投入了新的“战斗”。
她将特区之行的收获整理归纳,结合本地市场和军属们的需求,对自己的“小事业”进行了升级。
她开始尝试使用新的面料和辅料,设计更加新颖实用的款式,甚至借鉴了特区看到的某些营销方式,比如推出“预定”模式,根据订单数量进货,减少库存风险。
她的生意越发红火,不仅在家属院里口碑载道,甚至开始有驻地外的人慕名而来找她做衣服。
她赚的钱,已经远远超出了贴补家用的范畴。
晚上,她将一部分收入交给宋祈年。
这一次,宋祈年没有推拒,他接过那叠厚厚的钞票,看了看,然后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存折,连同钱一起放了进去。
“给你存的。”他言简意赅地说,“以后,你想做更大的,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