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依旧沉默,却会在她因为赶订单熬夜时,默不作声地给她披上外衣,递上一杯温水。
会在她为布料价格或货款结算烦心时,看似无意地提点一两句谈判技巧或风险把控的关键。
会在周末,主动承担起带孩子的任务,让黎书禾能全身心投入到作坊的管理中。
这晚,黎书禾盘完账,将一部分利润再次存入那个属于她的存折后,将存折推到宋祈年面前,脸上带着小小的骄傲和感慨:“祈年,你看,我们有自己的小金库了。”
存折上的数字,已经颇为可观。
宋祈年拿起存折看了看,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抬眼看着她:“下一步,打算怎么办?”
黎书禾愣了一下。她还没想那么远,只觉得现在这样已经很好。
“现在……这样就挺好了吧?”她有些不确定地说。
“特区看到的,忘了?”宋祈年语气平淡,却像一记警钟敲在黎书禾心上,“市场很大,满足现状,就是落后。”
黎书禾心头一震。
是啊,她在特区看到的,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激烈的竞争和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
自己这点小小的成绩,又算得了什么?满足于现状,很快就会被淘汰。
看着她若有所悟的神情,宋祈年将存折放回她手里:“钱,留着。眼光放长远。”
他没有具体指路,只是再次提醒她,不要被眼前的成绩迷惑,要看到更远的未来。
这句话点醒了黎书禾。
她开始不再仅仅满足于模仿和改良,而是更加注重原创设计。
她利用去市里进货的机会,观察最新的流行趋势,结合本地女性的身材特点和审美偏好,设计出更具特色的款式。
她甚至尝试着给自己的衣服缝上了一个小小的、绣着“禾”字的布标,算是拥有了自己第一个“品牌”标识。
同时,她也开始留意更大的市场。
她带着自己最得意的几款成衣,鼓起勇气,走进了市里刚刚兴起的、规模更大的百货商场和服装店,小心翼翼地推销自己的产品。
起初并不顺利,吃了不少闭门羹。但她没有气馁,一次次修改样衣,调整说辞。
终于,有一家看重质量和特色的百货商场采购员,看中了她设计的一款连衣裙,下了第一个小批量的订单。
当黎书禾拿着那份盖着红章的订货合同回到作坊时,她和两位帮忙的嫂子都激动得红了眼眶。
这不仅仅是一份订单,更是对她能力和产品的认可,意味着她的“作坊”真正走出了家属院,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晚上,她将这份合同拿给宋祈年看。
宋祈年仔细看了一遍合同条款,点了点头,只评价了四个字:“条款清楚。”
一如既往的简洁,但黎书禾却从他眼中看到了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
这比任何夸奖都让她感到振奋。
夜色渐深,作坊里依旧亮着灯,为了赶制第一份商场订单,黎书禾和嫂子们在加班加点。
宋祈年抱着已经会跑会跳、咿呀学语的宋曦,站在仓库门口,没有进去打扰。
他看着灯光下妻子忙碌而专注的身影,那纤细的脊背挺得笔直,指挥若定,眼神里充满了自信的光芒。
这不再是那个需要他小心翼翼护在羽翼下的柔弱女子,她已经成长为一棵能够独自迎接风雨的木棉,与他这棵橡树并肩而立。
宋曦在父亲怀里,指着仓库里的妈妈,奶声奶气地说:“妈妈,忙。”
宋祈年低头,用下巴蹭了蹭儿子柔软的头发,低低地“嗯”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