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管理也在同步优化。
引入了更先进的ERp系统,实现了从订单到出货的全流程数字化跟踪,提高了效率和透明度。
财务核算更加精细化,能够清晰核算出每一批外销订单的实际利润和成本构成。
改革伴随着阵痛,有老师傅因无法适应新标准而离开,但更多的人在压力下快速成长。
就在黎书禾为进军海外市场全力备战之际,宋祈年的一封短信到了。
依旧简短,只有寥寥数语,提及他因任务需要,将有一段完全无法联系的时间,归期未定。
让她勿念,照顾好家和厂子。
信纸末尾,是他力透纸背的签名。
黎书禾捏着那薄薄的信纸,站在办公室窗前,久久不语。
窗外是忙碌的厂区和更广阔的天地。
她知道,他身处何方、所行何事,是她无法触及的领域。
但这份短暂的“失联”,并未让她感到恐慌,反而让她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双重责任。
她将那份牵挂默默压在心底,转身投入更加繁忙的工作中。
工厂的灯光,亮到更晚。她对质量和细节的要求,近乎严苛。
李嫂看着她清瘦却异常挺拔的背影,忍不住心疼:“书禾,也别太逼自己了。”
黎书禾只是摇摇头,眼神坚定:“李嫂,我们不能有任何侥幸。国际市场,输不起。”
几个月后,深圳华艺公司的测试订单终于到来。
数量不大,但要求极其繁琐。
从面料的色牢度、甲醛含量,到缝线的针距、包装的材质,都有明确的标准文件。
全厂如临大敌,黎书禾亲自盯在生产线,核对每一个环节。
当第一批完全符合标准的货品顺利发出,并通过了华艺公司的严苛检验后,工厂上下都松了一口气。
陈明哲特意打来电话,语气中带着赞赏:“黎厂长,你们的质量控制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我们的合作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
初步的成功没有让黎书禾松懈。
她利用与华艺合作的机会,不断学习国际市场的规则和流行趋势。
她发现,海外客户尤其看重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
于是,她开始在“禾·韵”系列中,更系统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聘请专业团队,制作了中英文对照的品牌宣传册和产品目录。
与此同时,国内的商务定制业务也稳步发展。
凭借五星级酒店项目的成功案例,又接连拿下了几家高端写字楼和金融机构的工装订单。
工厂进入了内外销并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厂房又显得拥挤了。
黎书禾开始着手规划建设新的现代化厂房。
这次,她考虑得更加长远,不仅预留了发展空间,还在规划中加入了设计师工作室、样品展示中心和员工活动区。
她要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品牌基地。
在这个关键时期,宋祈年依旧音讯全无。
黎书禾只能通过偶尔与部队联系的后勤部门,间接确认他一切平安。
思念如同暗流,在心底无声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