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小说网 > 同人 > 钏影楼回忆录 > 记姚和卿先生

记姚和卿先生(1 / 2)

自何先生故世后,父亲正预备为我别延一师,恰值我们的房东姚和卿先生,决计于明年之春,在家里开门授徒了。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于是祖母和父亲,就命我拜姚和卿先生为师,而向他受业了。

姚和卿是我姑丈宝森,姻伯凤生的堂侄,论亲谊我和他是平辈,在平时,我叫他为和卿阿哥。而且朝夕相见,因为我家与他只隔一层板壁。但既已拜他家为师,父亲就命令我改口呼他为先生了(按苏俗对于受业师称先生,以示尊敬,在书柬上,则称“夫子大人”下署“受业门生”。在他省则呼“老师”,不唤先生的)。他的夫人,本叫她为嫂嫂的,现在也改呼为师母了,但她很谦抑,仍要我呼她为嫂,不要呼她为师母。

其时,姊姊已不上学了,读过什么《闺门训》《女四书》,又读过半部《幼学琼林》。祖母说:“既不在家里请先生,女孩子出门附读不方便。”于是在家学习女红了。吾母亲的刺绣颇精,教她学习刺绣,祖母有时给她温理旧书。姚氏表兄,本来也可以向和卿先生就读,但他的父母不赞成这位堂侄,而凤生先生家里,也另请了先生,他就在那边附读了。

正月开学,学塾就设在第二进的大厅上。这大厅已是很古旧了,窗棂都朽坏,地砖也裂了缝,但从前造的房子,身骨都极坚实,故家巨宅,要给子孙数百年住下的计划。大厅是三开间,和卿先生只用西面的一间,他教木匠去做了四只大书橱,把这西面的一间夹开来。

留出一扇门的空隙,挂了一个门帘,这便把大厅分开来了。但书橱没有加漆,只是白木的,倒也清洁。这等号称书橱,其实等于书架,也不过堆砌一些学生们的书籍而已。其时都是大本线装书,没有洋装的,所以每一学生,都是破破烂烂的一大堆。

里面一张方桌,一把圈椅,是先生坐的。桌子上一方墨砚,一方朱砚,以及墨笔、朱笔,为圈点批评之用。此外还有一把戒尺,就是古名“夏楚”者,倘然有顽劣不率教的学生,那是要打手心的(从前有些乡村学堂,还有要打屁股的)。学生们则散坐在周围,有的是方桌,一张方桌可坐三人,半方桌则坐一人,较为舒适。椅子是方型,或长方型,如果先生家里没有这许多椅子,可能叫学生们自己带椅子来上学。

这一回,姚先生招收学生(名曰:“设帐授徒”。俗语说来,就是开了一爿子曰店),学生倒来了不少,连我在内,共有十二三人,也算桃李盈门了。但是程度不齐,最大的一位是十八岁(黄筑岩君,这位同学,他在五十岁时,我还见到他,是一位老画师),年纪小的仅七八岁,过于小的开蒙学生,姚先生声明不收,像我们八九岁至十二三岁,却是最多。

姚先生是一位名诸生(即是进过学的高材生),他的笔下很好,为人极勤恳而开通,好像去年也馆在人家,今年才回来开门授徒,当时贴了红纸条在大门外,上写“内设经书学塾”,这便是开学店的招牌了,于是附近人家都来从学。不过姚先生也要选择一番,有些太下流的孩子们,他也不收。为了他的学生整齐起见,也要问问那些学生的家庭关系,一个学塾里有了坏学生,便足以驱逐好学生。

最新小说: 樊登讲论语:学而(精装版) 唐宋名家文集:韩愈集 地母 哑巴小向导,被七个顶级哨兵缠上了 重回七零:跟着小白脸爸进城吃软饭 七零读心,掏空家产带福宝寻夫随军 高中生必读经典(套装全7册) 大国电能 雪镇疗养院 红楼双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