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的名称,自古有之,史不绝书。我于六七岁就读家塾时,即知所谓孔融让梨,陆郎怀橘的故事,还笑说,这何足异,我亦能之。但今昔时世不同,儿童的知识有超越成人的,为善如此,作恶亦如此。不过家有一早熟的儿童,有才学,有道德,总是宗族的光荣,社会所称誉。近代以来,易实甫先生以神童称,我试略述其事:
易实甫先生,名顺鼎,号哭庵,湖南汉寿县人。这个汉寿两字,先前已经闹了一个误解,因为在《三国志》上,关羽曾封为汉寿亭侯,后来那些为关羽写履历的人,竟说他是汉朝的寿亭侯,不知道汉寿是个地名,亭侯乃是汉朝一个爵位的名称,那是不知史实,乱搞了一阵子的人所为,现在也不去说它。且说那个汉寿县,本来也不是叫汉寿县,叫作龙阳县,因为这个龙阳两字实在难听得很,从前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叫龙阳君,以男色事人,所以后来文人笔下,说到龙阳两字便代表了同性恋爱。此刻已经为汉寿了,可是跟易实甫开玩笑的,还是称他为“龙阳才子”。
原来这易家在前清也是世代簪缨,易实甫的老太爷也是一位名士,出为宰官,在陕西汉中府的任上,正值国内大乱,兵祸不绝,他也统兵出战。那时的川陕兵,把汉中府围困起来,要杀进衙门里来,这时实甫只有五岁,却从小就很聪明。据他的自述,五岁就能做诗,是他的母亲教的,他的母亲是大家闺秀,也是一位女诗人。到了汉中府失守,他母亲企图自尽,叫两个差弁背着他,冲出城外,投奔大营,交给他的父亲。可是他的母亲却没有死得成功,被仆妇们救活了。这个背易实甫的差弁,刚走到汉江沙洲岸上,被匪众掳去了,把这个五岁小娃娃,丢弃在芦苇丛中,一块大石头上。
后不知如何,那个小孩子,即是易实甫,到了太平天国军中一个启王的军营里,启王见他很聪明,问他的姓名,他也对答如流。启王知道他是汉中府易某的儿子,倒也很为欢喜。便给他香汤沐浴,改换衣襟。你道穿的是什么?头上紫金冠,身上小龙袍,脚上绣花鞋,打扮得好似前朝小东宫一般,原来这些衣服,都是从一个戏班子里没收得来的。
不久,这个消息,渐渐传到他的父亲那里,知道他的儿子在太平军中,设法令人去赎取,可是启王那里却是奇货可居起来,开出的条件,要银子几万两,烟土几万斤,还要易实甫父亲所喜欢而常骑的一匹乌云点雪的战马。那个差官请见一见小主人,见他正打扮得似小王子一般,倒也亲笔写了给父亲母亲禀安的帖子。可惜那差官回来的时候,他老子已革职撤营,待罪军中,哪里还顾得到赎儿子的事。易实甫只得随着太平军启王跑,一个小孩子,还有什么办法呢?
后来那个启王,为了从汉中回救金陵,刚到湖北应山县地方,却被清军中那个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马队冲过来,冲得启王的队伍七零八落。易实甫本来由四个难民背负而逃,恰巧遇着一位军官飞马过来,四个难民只得跪下求饶。那军官见那个小孩子穿了这样的服饰,以为必是太平军中的王子王孙,便把他带见了王爷。这个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却生得赤面浓眉,长髯过腹,就像各处庙宇里塑的关爷爷一般,坐在黄土坡一把虎皮椅子上,左右围缭着红顶珠、蓝顶珠、孔雀翎、黄马褂,挨挨挤挤的文官武将,就有一百余人之多。
僧格林沁亲王,这时便向这个小王子问话了,易实甫小声小气,王爷听不真切,便命人把他抱将上来。易实甫在家里早练成以手指蘸水作字,便在王爷手心里画起字来。王爷道:“这个娃娃会写字吗?”吩咐快拿笔墨与他。易实甫便将自己的姓名,和老子的姓名,一齐写了出来。僧王抱他在膝上,很是欢喜,立即命传应山县知县上来。那知县战战兢兢,不知道出了什么事,王爷便吩咐应山县知县,设法送这个孩子回家,俾得他们家人团聚。恰巧那位应山县知县和易实甫同乡,那事便顺利进行,即行送信给他老子知道,才派了两个老家人,迎接这位小主人回家。
据说易实甫在七八岁的时候,自己便写了一篇《述难文》,如何写法,我不曾见过。他回家以后,十五岁就进了学,是一个秀才;十七岁中了举人,称之为孝廉公。十五岁进学,不稀奇,十七岁中举,便比较少了。
直指望飞黄腾达,中进士,点翰林,是个金马玉堂人物。在清代的读书人,谁不是这样的想法。在当时有一句成语,叫作“宰相必用读书人”,而清朝的制度,凡是入阁拜相的大学士,必从翰林出身,所以有才的士子,总以不得翰林为憾。易实甫虽是一个神童,又是一位才子,但是在会试上却阻住了,五上春官,都是落第。不过他们是搢绅诗礼之家,落第尽管落第,做官还是要做的,除神童、才子以外,还有一个诗人的嘉誉,也是难能可贵的了。直到了清光绪廿八年,易实甫简放了广西右江道谢恩的那一天,军机大臣荣禄,向西太后奏道:“这易顺鼎是一个神童,在兵难中,僧格林沁救出来的。”因此易实甫这个神童之名,已是“上达天听”,国内愈是震动了。
我和易实甫先生,仅见过一面,前章曾述过,也是在北京某一宴会之所。因为他的笔名为哭庵,而我的笔名中有一笑字,一哭一笑,互相对照,资为谐谑。可是他为什么要哭呢?这在他的诗早已说过,他是哭他的母亲,据说易实甫极孝顺他的母亲,在他的诗中,时有所述。他太夫人逝世以后,甚至要庐墓三年,那么他除了才子以外,还是一个孝子呢!我为什么知道这一个故事呢?因为我那时为写《留芳记》在北京搜集材料,是一班同文讲给我听的。是为了谈起了剪辫子,有许多自命为前清遗老,把一条辫子总是不肯剪,易实甫虽然也挤在遗老队里,却是毅然把辫子剪了,而且痛痛快快还写了一首长歌,我将这长歌,录之如下:
三户灭秦非项梁,五世相韩非子房。
御寇嫁卫本贫士,相如仕汉由赀郎。
分非与国同休戚,义非与土俱存亡。
众人待我众人报,虽事二姓谁雌黄。
何为区区数茎发,欲剪不剪心旁皇,
薄言剪之勿犹豫,赋诗聊以知其详。
嗟我先君忤权贵,大藩三莅悭封疆。
我生遭逢更坎坷,出入虎口行羊肠。
五上春官悉报罢,六乘夏缦皆投荒。
岂惟封疆不能到,三司直似强台强。
自从皇纲一解纽,新政旧政纷蜩螗。
西园卖鬻竞煊赫,东楼贿赂且昭彰。
礼义廉耻表四维,君父夫妇废三纲。
文官爱钱武怕死,贤士无名谗高张,
不贤者皆父盗跖,贤者亦复兄孔方。
土崩瓦解固其所,冠裂冕毁知非常。
烂羊沐猴遍天下,乳臭铜臭争腾骧。
侯王尽变为盗贼,盗贼尽变为侯王。
彼所操者至巧妙,金钱主义争微芒。
或用鼓吹或运动,利器远胜炮与枪。
不操戈矛取人国,不折一矢倾人祊。
取利禄复取名誉,胠人之箧如探囊。
争夸革命比汤武,争夸揖让高虞唐。
牺牲亿兆人性命,为汝数辈供酒浆。
牺牲千万世利益,为汝数辈修囷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