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徐达和张合拿下洛阳之后,洛阳守将贾信殿后力竭战死,洛阳太守赵俨仓皇带着残兵败将出逃,连带着洛阳大小官吏都带走不少,就是不想给蜀国留下可用之人。
赵俨手里的残兵败将数量不多,而且军无战意,赵俨自己又不是一个以武力值见长的将领,在撤退的路上自然是不敢停留,更不可能组织起来有效的抵抗了。
魏军这一撤啊,一直撤到了虎牢关里,和曹洪的急行军援兵合兵一处,借助虎牢关天险作为屏障,魏军才稍稍松了口气。
不过他们这撤的丝毫不带拖泥带水的,也代表着蜀军追击路上没有任何抵抗,除了洛阳之外,这几天内,蜀军也陆陆续续将洛阳四周的郡县都差不多给占领完了,甚至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就占领完了。
而曹魏那边,没打算也确实没能力出来拦截蜀国,就打算死守虎牢关了,任凭蜀军将司州全部占领,也绝对不出关抵抗。
这也没办法啊,在那个阶段,魏国全国上下可都是人心惶惶,军心动荡啊。他们可是比袁绍还惨,刚刚输了两个大的——第一是隔壁西路大军的夏侯渊不仅没打下长安,反而被蜀国活捉俘虏,这对于曹操来说,可是丢了大人啊,西路的曹魏大军也是士气低落;
第二就是东线的洛阳都丢了,洛阳是前朝旧都,政治意义太重大了,若说夏侯渊被俘虏只是军心动荡的话,那么洛阳的陷落,可是让整个魏国朝堂都有些人心惶惶了,特别是一些比较迷信的文官,都开始说什么大凶之兆等等了。
在这个关头,曹操也是又心烦又焦虑,脑袋也是止不住的疼,现在的魏国只能先做好防守,哪还有心情去主动进攻啊?
所以,蜀国占据司州各地都可以说是兵不血刃,毫不费力,很快就将除了虎牢关之外的所有司州土地纳入版图。
后续的几年时间里,双方也不是没发生过小摩擦:魏国偶尔会出来组织扫荡一次,蜀国也积极应战,分别在新郑、荥阳等地陆续发生了几个小型战役。
不过这些小摩擦倒是很讲究,都是在野外空地拉开对战的,规模伤亡都很小,都没有损坏城里设施,更没有误伤百姓了,蜀国地盘也没有什么损失。
这些小摩擦更多意义估计还是练兵,并没有太大的危险,自然也不会影响到蜀国百姓的生活了……